出处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5,共2页
同被引文献76
-
1《湖南民族研究》编辑部.稿约[J].民族论坛,1985(2):9-9. 被引量:2
-
2马克俊.浅论民族意识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0,17(4):28-29. 被引量:5
-
3吕振羽.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J].历史研究,1959(4):37-44. 被引量:14
-
4杨文炬.民族的属性与社会主义民族概念的问题[J].民族研究,1986(6):15-17. 被引量:3
-
5杜荣坤.加强学术探讨 促进民族研究[J].民族研究,1986(4):9-11. 被引量:2
-
6顾肇基.民族意识的若干问题探索[J].民族研究,1993(4):1-6. 被引量:12
-
7熊锡元.民族意识与祖国意识[J].民族研究,1992(1):14-17. 被引量:7
-
8《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总目[J].中国社会科学,1984(6):221-223. 被引量:4
-
9王沪宁.社会资源总量与社会调控:中国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2(4):2-11. 被引量:110
-
10吴治清.论民族本质的多维属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6(3):21-2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4
-
1西林,张生辉.试论民族意识的法律调控[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2):70-73. 被引量:1
-
2吴敏,秉浩,毕跃光.新中国60年民族实体理论的发展——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之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2):8-16. 被引量:2
-
3张劲松,黄华,郑双怡.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研究范畴及理论框架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2(3):89-101.
-
4张劲松,张筱倩.民族关系和谐性调控机制及其框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3):1-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
-
1宋涛,龚永辉.民族意识调控简论[J].桂海论丛,2002,18(2):69-72. 被引量:6
-
2姜宏,王辉.新疆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民族意识调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119-119.
-
3金炳镐,裴圣愚,肖锐.中华民族:“民族复合体”还是“民族实体”?——中国民族理论前沿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1):1-13. 被引量:42
-
4蔡扬波,徐承英.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历程回顾[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9,0(6):11-17.
-
1傅龙华.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是创新社会管理之重要路径[J].文史博览(理论),2012(9):40-42. 被引量:1
-
2闻道.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J].创造,2005,13(4):10-11. 被引量:1
-
3王存福.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4(2):18-21. 被引量:22
-
4徐继敏.利益主体多元化与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6,7(2):45-47. 被引量:2
-
5李维昌.论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意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6(6):73-75.
-
6汪大海,刘金发,陈峥.群体性事件:考验政府治理能力[J].中国社会导刊,2005(08X):36-37. 被引量:1
-
7大案要案的警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6(2):19-20.
-
8赵淑清,姜国民.建立利益导向机制 促进计划生育工作[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4,0(4):28-29.
-
9王中汝.利益分配、社会协商与和谐社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7):39-42. 被引量:3
-
10汪家斌.关于正视党员利益的若干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7(1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