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试论民国时期“整理国故运动”的衰歇 被引量:1

The Decline of "Guo Xue Movement"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China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三大中坚主体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古史辨派”、史语所的学术路向虽有所歧异 ,但他们的方法大都不脱考据。由此出发 ,这个运动明显呈现出一种“非哲学”、“非史观”的倾向。今天看来 ,这固然对纠正当时的空疏学风起到了一定作用 ,却也使“整理国故运动”带有了考据史学的弊端 ,因此而遭致一些学者的严厉批评。这说明曾经风靡一时的考据史学延续至此 ,已不适应时势的需要。与此同时 ,其阵营内部成员的纷纷转向和唯物史观派的崛起 ,更宣告了“整理国故运动”的最终衰歇。
作者 卢毅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84,共11页 Academia Bimestri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7

  • 1罗志田.《“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A]..《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2-375页.
  • 2桑兵.《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收入氏著《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 3陈以爱.《学术与时代: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发展与流衍》,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1年.
  • 4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1925年12月30日),引自许啸天编《国故学讨论集》第1集,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第94页.
  • 5胡厚宣.《我和甲骨文》[J].书品,1997,(1).
  • 6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册[C].,1928年10..
  • 7朱家骅,傅斯年.《致李石曾、吴稚晖书》(1927年5月16日),引自《傅斯年全集》第7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101页.
  • 8傅斯年.《致胡适》(1926年8月17、18日),引自杜春和等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8、1264页.
  • 9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A]..《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史学文辑》[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 10傅斯年.《考古学的新方法》(1929年11月19日),引自《傅斯年选集》,第184页.

同被引文献22

  • 1胡晓明.二十世纪中国诗学研究的五个传统[J].文艺理论研究,1998(2):36-38. 被引量:5
  • 2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123页.
  • 3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1933年版,第37页.
  • 4项念东.《“诗学考据学”:一个值得关注的诗学问题》[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32.
  • 5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 6刘梦溪.《学术独立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A],《传统的误读》[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5.
  • 7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1998.45、23.
  • 8钱志熙.《“诗学”一词的传统内涵、成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J].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研究》第一辑[C],北京:中华书局,2002.262-280.
  • 9周勋初.《目录学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与著录》[A],《周勋初文集(七)》[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223-234.
  • 10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J],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2胡适文存》[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2.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