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
4
The Theory of Marx and Engels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 ,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作者
秦剑军
机构地区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42-144,共3页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人
全面发展
解放
社会主义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864
同被引文献
5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59
参考文献
5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3]包俊洪.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N].人民日报,2004-04-22(9).
4
[4]袁贵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N].人民日报,2001-09-08 (6).
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5.
共引文献
864
1
孙秀艳.
社会认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新视角[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6):30-34.
被引量:6
2
詹艾斌.
相对主义批评的价值论批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68-71.
被引量:2
3
杨彦斌.
浅谈《周易》中的道德意蕴[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5):14-16.
4
王平.
“三个代表”与共产党人的利益观[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5):71-74.
5
李繁.
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J]
.鄂州大学学报,2007,14(1):78-80.
被引量:18
6
盛国荣.
一种理解技术的视角:技术的存在方式[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7-12.
7
周志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论浅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1-57.
8
蔡普民.
生产力概念嬗变的人学解读——兼论科学发展观对生产力概念的创新与发展[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0):5-8.
9
谷建春.
论大学教育整合的目标[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159-161.
10
窦炎国.
伦理学的对象问题[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16(2):13-1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51
1
高永久.
铸牢边境牧区各族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意涵、外部影响与整体布局[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9-45.
被引量:19
2
邢永富.
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J]
.教育研究,1999,20(8):3-7.
被引量:4
3
廉永杰.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哲学分析[J]
.教育研究,1999,20(2):13-17.
被引量:4
4
吴刚.
教育创新的目标选择[J]
.教育研究,1999,20(3):3-8.
被引量:21
5
陈至立.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J]
.教育研究,1999,20(9):3-15.
被引量:34
6
朱开轩.
邓小平同志光辉的教育思想永远指引我们前进——深切怀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J]
.教育研究,1997,18(3):3-11.
被引量:7
7
韩延明,孙传宏.
邓小平与中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1997,18(7):3-10.
被引量:10
8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6(4):3-21.
被引量:1486
9
张建新.
第三届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J]
.教育学术月刊,1993(6):9-5.
被引量:3
10
吴畏.
试谈邓小平教育思想的若干主要特点[J]
.教育研究,1995,16(6):3-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4
1
齐鹏.
创新本质的哲学解读[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2):5-9.
2
刘黎明,吕旭峰.
重唤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3):13-24.
被引量:13
3
吴萍.
中职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与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1,27(3):66-67.
被引量:1
4
高永久,赵志远.
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J]
.思想战线,2021,47(1):61-70.
被引量:45
二级引证文献
59
1
陈纪,章烁晨.
家国情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西北民族研究,2021(3):17-27.
被引量:33
2
马晓翠,马国亮.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作用[J]
.理论观察,2023(10):76-79.
3
马元喜.
构建共有生态家园: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点[J]
.贵州社会科学,2023(12):22-30.
被引量:2
4
高强,韩飞,季浏.
从“人的全面发展”到“完整的人”——重释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理论基础[J]
.体育学刊,2013,20(1):14-19.
被引量:22
5
裴秋芬.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综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4):31-33.
被引量:1
6
张建国.
中国教育学的“回到马克思”[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1):39-45.
7
刘俊娉.
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2):86-91.
被引量:3
8
张建国.
于光远对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三大贡献[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4):25-30.
9
付蓉.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研究的指导[J]
.理论观察,2015(9):134-135.
10
舒志定.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脉络探析——以新中国教育理论研究为中心[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7(12):92-98.
1
屠凤莲.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价值取向[J]
.科学社会主义,2005(6):32-34.
被引量:2
2
沙健孙.
毛泽东与二十世纪的中国[J]
.中华魂,2004(1):16-17.
被引量:2
3
王志勇,刘元强.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哲学基础[J]
.昌吉学院学报,2006(4):25-28.
4
沙健孙.
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中国[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0):33-39.
被引量:1
5
张启华.
毛泽东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10(6):41-51.
被引量:3
6
裴正轩.
论邓小平的政治概念[J]
.铜陵学院学报,2007,6(5):52-54.
7
杨俊锋,崔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启示及趋势[J]
.卷宗,2015,5(3):516-517.
8
于钦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之启示与发展趋势[J]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2(9):32-33.
被引量:1
9
杨军.
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考察[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6):9-11.
10
方真.
邓小平的实践观[J]
.探求,1994(2):27-30.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