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方丛刊》
2001年第4期247-251,共5页
Th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Studies of the Orient
同被引文献117
-
1费孝通.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J].民族艺术,1999(4):8-16. 被引量:35
-
2覃德清.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J].民族艺术,1999(3):76-89. 被引量:15
-
3王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5(3):1-7. 被引量:23
-
4樊骏.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J].中国社会科学,1986(6):97-120. 被引量:12
-
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3
-
6艾金伯勒,罗芃.比较不是理由——比较文学的危机[J].国外文学,1984(2):103-142. 被引量:13
-
7陈思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4(3):8-12. 被引量:4
-
8吴冶平.读《中外文化与文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6,18(4):116-116. 被引量:1
-
9熊元义.我和《新华文摘》[J].海燕,2004,0(10):63-64. 被引量:7
-
10刘慧英.女权/女性主义——重估现代性的基本视角[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3):122-127.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56
-
1吴秀明.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需要正视的八个问题[J].学术月刊,2021(1):161-171. 被引量:5
-
2吴自强.20世纪80年代人文社的“名作重印”与“恢复现代文学原貌”[J].文艺争鸣,2022(10):7-20. 被引量:1
-
3吴艳.《新文学史料》与新时期文学[J].文艺争鸣,2021(12):21-29.
-
4孙文刚.当代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2).
-
5张添天,朱桂成.浮出历史地表——中国当代女性批评之批评[J].文教资料,2006(4):49-50.
-
6肖琼.论区域边缘文化与审美人类学学科的建设性关系[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7-160.
-
7宋勇.浅论审美人类学中国化及其意义[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6):17-18.
-
8范秀娟.从审美人类学看南宁民歌节的审美价值及其对原生民歌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4,19(4):53-57. 被引量:10
-
9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26-35. 被引量:20
-
10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及学科发展论纲[J].体育学刊,2005,12(4):59-62. 被引量:16
-
1《东方丛刊》2007年总目[J].东方丛刊,2007(4):243-247. 被引量:1
-
2《东方丛刊》2003年总目[J].东方丛刊,2003(4):254-258. 被引量:2
-
3《东方丛刊》编委会[J].东方丛刊,2007(1).
-
4《东方丛刊》2009年总目[J].东方丛刊,2009(4):261-265. 被引量:1
-
5《东方丛刊》2002年总目[J].东方丛刊,2002(4):257-261. 被引量:2
-
6《东方丛刊》2005年总目[J].东方丛刊,2005(4):262-266.
-
7刘士林.为建构东方语境而努力——《东方丛刊》创刊十周年感言[J].东方丛刊,2002(1):20-25.
-
8卢善庆.东方美学、文艺理论研究的新园地——读《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2(8):63-64.
-
9卷首语[J].东方丛刊,2004(4).
-
10邓金玉,刘攀.“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与文艺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东方丛刊,2008(3):182-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