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15,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共引文献99
-
1俞吾金.作为哲学史纲要和最终归宿的《小逻辑》——黑格尔哲学史观新探[J].哲学研究,2001(11):32-39. 被引量:5
-
2王炳林,徐春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J].理论前沿,2002(23):14-16. 被引量:1
-
3胡承槐.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当代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J].哲学研究,2004(10):12-17. 被引量:1
-
4邹吉忠.知识社会学的历史观批判[J].哲学研究,2004(11):67-72.
-
5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15-20. 被引量:105
-
6旷三平.走出早期马克思——兼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逻辑进路[J].哲学研究,2004(12):8-13. 被引量:4
-
7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杨学功先生[J].哲学研究,2002(11):16-21. 被引量:61
-
8乔瑞金.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简析——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一般认识[J].哲学研究,2001(10):18-24. 被引量:18
-
9邵盈午.诗礼书香说范家——《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出版的当代意义[J].文艺研究,2005(5):102-110. 被引量:9
-
10丰子义.关于财富的尺度问题[J].哲学研究,2005(6):3-11. 被引量:22
同被引文献53
-
1何佳旭,薛忠义,冯宝萱.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球化阐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01):166-168. 被引量:2
-
2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51-56. 被引量:42
-
3张一兵.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J].江苏社会科学,1998(6):92-99. 被引量:23
-
4沈晓阳.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3,9(2):32-34. 被引量:1
-
5刘奔.唯物史观不是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1987(5):3-9. 被引量:6
-
6张奎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9(2):27-42. 被引量:14
-
7庄友刚.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对风险社会的二重审视[J].探索,2004(3):131-134. 被引量:9
-
8黄皖毅.《资本论》中的世界史观探析[J].唐都学刊,2003,19(3):109-112. 被引量:2
-
9徐艳玲.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对资本主义的昭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5):80-84. 被引量:5
-
10叶险明.马克思有关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兼论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2):15-2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4
-
1李茂军.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内涵、特征及当代意义[J].社会科学家,2023(3):30-35.
-
2贾英健.当代民族国家主权的变化及其合理性探究[J].唯实,2004(12):4-9. 被引量:1
-
3郝炜.《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1-3. 被引量:1
-
4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新东方,2006(10):43-49. 被引量:1
-
5连珩,顾伟伟.全球化本质探析——看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历史交往[J].甘肃社会科学,2008(1):82-84. 被引量:3
-
6梁建委,邵鸿飞.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5(4):186-186. 被引量:1
-
7朱宗友.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全球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20-23. 被引量:1
-
8徐敏峰.世界历史理论下的风险社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150-151.
-
9张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全球化的启示[J].党史博采(下),2011(7):14-15. 被引量:1
-
10王丽娟.新发展理念的思想溯源[J].探索,2017(5):96-10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7
-
1王代月.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9):83-88. 被引量:6
-
2连珩,顾伟伟.全球化本质探析——看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历史交往[J].甘肃社会科学,2008(1):82-84. 被引量:3
-
3王永战.从人类社会历史的视野来看全球化[J].黑河学刊,2010(3):8-10.
-
4万晓艳,靳涵身.好莱坞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基于多元系统下的研究与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3(1):93-96. 被引量:1
-
5李军,粟迎春.体系与特征:现代化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价值观[J].新疆社科论坛,2012(2):14-18. 被引量:1
-
6成阳.“中国元素”内涵精神性观念系统新论[J].山花(下半月),2012(8):167-168. 被引量:8
-
7薄善华,王梅.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透视经济全球化[J].才智,2009,0(32):18-18.
-
8蒋圣力.论国家作为《联合国反腐公约》资产追回的民事诉讼主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1):82-89. 被引量:2
-
9林妍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8(11):3-4. 被引量:2
-
10张永波.试论新发展理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11):1-3.
-
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经济全球化[J].理论与当代,2003(2):47-47.
-
2王海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依据微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41-42.
-
3郭大俊.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4):21-25. 被引量:2
-
4朱彦同,李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历史”思想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174-174.
-
5张兰英.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人的价值[J].南平师专学报,2004,23(1):24-27.
-
6孟瑾,蒋智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开放[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17(S1):7-9.
-
7李志峰.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6):31-33.
-
8刘宏勋.欧洲资本主义的今天[J].国外理论动态,2000(5):21-25.
-
9孙宝林,吕瑛.马克思晚年设想与社会主义事业[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31-33.
-
10刘彭祥.论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与终结[J].决策与信息,2015(30):41-4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