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
被引量: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把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理解为“逃逸过程中再生事故致人死亡”,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理解应当是“在交通肇事后因不实施救助行为而过失地致人死亡”。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与处罚,不能不加区别地一律定交通肇事罪适用刑法第133条第3档法定刑,而应结合行为人的罪过性质和其他有关情节,根据刑法分则的具体规定,分别做出不同的定性和处罚。
作者
侯国云
机构地区
中国政法大学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4,共5页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关键词
因逃逸致人死亡
交通肇事罪
刑法分则
行为人
罪过
适用
过失
法定刑
定性
根据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D922 [政治法律—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57
同被引文献
104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37
参考文献
7
1
苏惠渔.《现实与理念之间-过失交通犯罪研究》,载二十一世纪第一次(共计第七次)中日刑事法研讨会资料《中国日本报告者论文》,第38页.
2
张波.
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定性分析[J]
.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5):30-34.
被引量:28
3
李洁.
析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J]
.人民检察,1998(11):17-20.
被引量:35
4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
5
苏惠渔.《现实与理念之间—过失交通犯罪研究》.
6
《刑法因果关系新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285页.
7
[苏]罗森塔尔.《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第89页.
二级参考文献
1
1
刘明祥等撰稿,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共引文献
57
1
刘立杰.
浅析刑法第133条中的“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兼论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J]
.理论界,2006(S1):48-50.
被引量:2
2
叶远鹏,叶远峰.
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1):42-45.
3
张建新.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定性之检讨[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S1):85-86.
被引量:2
4
姚兵.
“因逃逸致人死亡”法条分析——兼评交通肇事罪共犯[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4):34-37.
被引量:3
5
杨阿荣.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认定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S1):22-24.
被引量:2
6
杜宇.
再析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3):14-20.
被引量:8
7
殷磊.
论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完善[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17(4):87-93.
被引量:2
8
马建文,杜宇.
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J]
.辽宁警专学报,2004,6(5):18-21.
被引量:2
9
黄明儒.
日本刑法中逃逸行为的判例与理论介评[J]
.法学家,2001(6):96-101.
被引量:4
10
刘文莉,黄润恒.
交通肇事逃逸与司法实践[J]
.求索,2004(10):88-9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4
1
徐万龙.
先行行为保证人类型之否定[J]
.刑事法评论,2018(1):381-399.
被引量:2
2
周啸天.
保证人地位事实论的重构与应用[J]
.中外法学,2021(2):405-424.
被引量:16
3
张小虎.
不纯正不作为犯先行行为犯罪及其处置的法理分析——兼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2(1):53-59.
被引量:4
4
李朝晖.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刍议[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95-99.
被引量:11
5
姚兵.
“因逃逸致人死亡”法条分析——兼评交通肇事罪共犯[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4):34-37.
被引量:3
6
陈兴良.
“无行为则无犯罪”——为一条刑法格言辩护[J]
.中外法学,1999,11(5):47-55.
被引量:58
7
李晓龙,李立众.
试析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J]
.法学,1999(8):34-38.
被引量:20
8
黄祥青.
浅析新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J]
.政治与法律,1998(4):60-62.
被引量:34
9
张波.
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定性分析[J]
.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5):30-34.
被引量:28
10
李邦友.
结果加重犯理论研究综述[J]
.法学评论,1999,17(2):59-67.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
13
1
邓毅丞.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排他性要件:理论勘误与功能重塑[J]
.政治与法律,2022(7):132-148.
被引量:7
2
程荣.
试论因逃逸致人死亡[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50-53.
被引量:1
3
杨阿荣.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认定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S1):22-24.
被引量:2
4
关晶.
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实质和范围[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4):46-50.
被引量:3
5
王军明,姜俊山.
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J]
.辽宁警专学报,2007,9(4):70-74.
被引量:1
6
楼伯坤.
对刑法第133条“逃逸”的逻辑解释——以加重犯为视角[J]
.河北法学,2008,26(1):106-113.
被引量:6
7
管满泉.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探析[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21(4):91-95.
被引量:2
8
许莹竹.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立法探析[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75-78.
9
李会彬.
“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独立性解读[J]
.政治与法律,2014(8):113-123.
被引量:12
10
郭静雯.
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客观构成——以一起交通肇事案为例[J]
.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7(5):70-78.
二级引证文献
37
1
邓毅丞.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排他性要件:理论勘误与功能重塑[J]
.政治与法律,2022(7):132-148.
被引量:7
2
李雨杭,陈山.
“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的认定[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3,35(4):93-101.
3
周光权.
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的刑法适用规则[J]
.法学研究,2024,46(3):156-173.
被引量:1
4
李朝晖.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刍议[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95-99.
被引量:11
5
程荣.
试论因逃逸致人死亡[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50-53.
被引量:1
6
龚鹏飞.
析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J]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0(2):32-34.
7
蔡凌轩.
浅论交通肇事罪的几个问题[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26):84-85.
被引量:2
8
王红兵.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立法缺陷与完善[J]
.河南社会科学,2010,18(6):90-93.
被引量:6
9
王星涵.
论交通肇事罪“逃逸”的认定[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4):126-128.
被引量:1
10
李会彬.
“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独立性解读[J]
.政治与法律,2014(8):113-123.
被引量:12
1
金泽刚.
若干个罪的罪过性质问题研究——兼论犯罪故意的含义[J]
.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6):7-14.
被引量:9
2
杨满淮.
正确认定防卫过当的罪过性质[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0,12(1):28-28.
3
侯国云.
论新刑法典中若干新罪名罪过性质的认定[J]
.法学家,1998(3):53-58.
被引量:5
4
杨兴培,何萍.
刑法分则条文结构中罪过性质与形式的探究[J]
.法学,2000(10):39-44.
被引量:7
5
杨兴培.
“醉驾肇事”的罪过性质的分析认定——以心理事实的实证分析和刑法规范的逻辑分析为双重进路[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7):36-41.
被引量:4
政治与法律
200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