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1-174,共4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3
-
1.《晋书·刘元海载记》[M].,..
-
2《魏书·卫操传》载卫操《颂功德碑》
-
3《资治通鉴》卷85惠帝永兴元年八月条记刘宣语
-
4《太平御览》卷119引《前赵录》
-
5《资治通鉴》卷89愍帝建兴二年胡注
-
6周一良.《乞活考》,《周一良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27页.
-
7《新唐书·常山王承乾传》
-
8《资治通鉴》卷90元帝太兴元年胡注
-
9.《晋书·刘聪载记》[M].,..
-
10《资治通鉴》卷86怀帝永嘉六年三月胡注
共引文献10
-
1马晓峰.略论汉——前赵、后赵时期民族政策之嬗变[J].西北民族研究,2000(2):34-39.
-
2高玉海.《三国志后传》君臣形象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0(4):124-135. 被引量:1
-
3冯婕,周艳玲,马晓峰.关于十六国时期民族政策的两个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4(6):95-96. 被引量:1
-
4童超.魏晋南北朝军事领导体制的历史特点[J].中国史研究,2000(2):80-89. 被引量:10
-
5陈勇.去卑监国的败局与屠各刘豹的崛起[J].民族研究,2007(2):71-79. 被引量:6
-
6陈琳国.西晋内迁杂胡与杂胡化趋势[J].学术月刊,2007,39(10):114-122. 被引量:5
-
7陶广峰.十六国法制抉微[J].法学研究,2008,30(1):137-146. 被引量:2
-
8薛海波.论公元四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汉族流民坞壁[J].江海学刊,2008(2):176-180. 被引量:1
-
9陈勇.汉国匈奴与氐人联盟的解体--以刘乂案为中心[J].历史研究,2008(4):4-16. 被引量:9
-
10庄金秋,崔明德.略论匈奴汉赵政权与两晋的关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3-110.
同被引文献128
-
1李磊.屠各汉国多族群政治体的瓦解及其原因探析——十六国建构多民族国家的首次尝试及其结果[J].东岳论丛,2021,42(5):134-142. 被引量:2
-
2胡玉春.南匈奴与东汉的政治关系及其社会变革[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28(6):30-35. 被引量:7
-
3王书平.“离石胡”与民族融合[J].吕梁学院学报,2008(3):7-9. 被引量:1
-
4高敏.十六国时期的军镇制度[J].史学月刊,1998(1):16-25. 被引量:12
-
5童超.关于“五胡”内迁的几个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4):56-65. 被引量:4
-
6高敏.隋末农民起义中的少数民族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1(4):46-63. 被引量:2
-
7蒋福亚.刘渊的“汉”旗号和慕容廆的“晋”旗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4):86-91. 被引量:10
-
8方诗铭.“汉祚复兴”的谶记与原始道教──晋南北朝刘根、刘渊的起义起兵及其他[J].史林,1996(3):1-8. 被引量:11
-
9崔明德.李陵·拓跋氏·黠戛斯──兼论汉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寻根现象和认同心态[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8(1):63-71. 被引量:9
-
10邱久荣.十六国时期的胡汉分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4(3):44-49. 被引量:4
引证文献12
-
1周瑩.漢國劉聰朝後宫制度建設與劉乂案[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20(2):23-37.
-
2许涛.浅析刘聪与汉(赵)政权衰亡之关系[J].金融教育研究,2008,22(S1):141-143.
-
3李椿浩.匈奴汉国的中央官制特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18(4):81-90. 被引量:3
-
4陈勇.汉赵国胡与屠各分治考[J].民族研究,2009(3):86-97. 被引量:14
-
5庄金秋,崔明德.略论匈奴汉赵政权与两晋的关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3-110.
-
6李海叶.慕容氏昌黎时期的建国道路与胡汉分治制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73-83. 被引量:1
-
7胡鸿.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J].中国史研究,2015(1):135-162. 被引量:20
-
8刘笑.20世纪以来屠各史研究述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2(7):76-79.
-
9董刚.匈奴汉国汉化问题辨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8(4):213-221. 被引量:3
-
10李磊.中华体制下匈奴政治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以匈奴汉国的政治模式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9):9-1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37
-
1何静苗.前朝“故事”与李唐开国史之构建[J].唐史论丛,2021(2):3-16.
-
2谢振华.北魏道武帝感生传说中的“埋胞”之谜[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2(1):62-72.
-
3冯世明.1—4世纪南匈奴的儒家文化认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4):46-55.
-
4宋艳梅.十六国北朝的正统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J].民族论坛,2022(2):3-11. 被引量:3
-
5李磊.屠各汉国多族群政治体的瓦解及其原因探析——十六国建构多民族国家的首次尝试及其结果[J].东岳论丛,2021,42(5):134-142. 被引量:2
-
6庄金秋,崔明德.略论匈奴汉赵政权与两晋的关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3-110.
-
7崔一楠.十六国时期都督诸州军事制度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103-105.
-
8李海叶.后燕退据龙城后政治之“反动”[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4):11-17.
-
9李海叶.慕容氏昌黎时期的建国道路与胡汉分治制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73-83. 被引量:1
-
10徐美莉.十六国的行政中枢制度及其新因素[J].甘肃民族研究,2013(4):46-51. 被引量:1
-
1李椿浩.匈奴汉国的中央官制特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18(4):81-90. 被引量:3
-
2李椿浩.汉人王弥与匈奴汉国的地方统治[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1):54-56. 被引量:1
-
3庄金秋.略论后赵与两晋的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1):102-111.
-
4苏润千.十六国时期二刘疆土的轮廓[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6(4):252-252.
-
5王书平.“离石胡”与民族融合[J].吕梁学院学报,2008(3):7-9. 被引量:1
-
6魏俊杰.十六国时期汉国疆域变迁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22(4):19-28. 被引量:1
-
7何养明.洛阳小史(下)[J].中国地方志,1982(4):43-50.
-
8刘廷武.读《诸葛亮文译注》札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30-34.
-
9许涛.浅析刘聪与汉(赵)政权衰亡之关系[J].金融教育研究,2008,22(S1):141-143.
-
10庄金秋,崔明德.略论匈奴汉赵政权与两晋的关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3-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