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宜理教授的中国学研究——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访谈记
被引量:3
出处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Historiography Bimonthly
共引文献17
-
1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J].历史研究,2001(5):168-182. 被引量:40
-
2蒋贤斌,张朝蓉.评詹姆斯·汤森对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6(2):8-10. 被引量:2
-
3任放.施坚雅模式与国际汉学界的中国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6(2):39-49. 被引量:16
-
4吴原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中国学的新走向[J].历史教学问题,2007(2):48-51. 被引量:3
-
5卢汉超.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1):115-126. 被引量:21
-
6刘招成.论战后美国中国学社会科学化研究取向的形成[J].湖北社会科学,2010(6):126-128. 被引量:4
-
7王日根,肖丽红.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国中国地方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6):56-64. 被引量:2
-
8吴君晓.明清江西市镇及商品经济研究综述[J].大江周刊(论坛),2010(12):9-10.
-
9袁剑.拉铁摩尔与施坚雅——边疆研究内亚范式与西南传统中的歧异与互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2):1-5. 被引量:7
-
10章立明.在施坚雅模式启示下的云南走廊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6(1):78-86.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56
-
1饶景英.三十年代上海的帮会与工会[J].史林,1993(3):42-48. 被引量:4
-
2陈卫民.解放前的帮会与上海工人运动[J].史林,1993(2):60-68. 被引量:4
-
3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
4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中华书局,1992..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第25页.
-
6裴宜理:《上海罢工一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刘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页.
-
7数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六章“罗教与青帮”.
-
8Ming Kou Chan, Book Review, in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Vol. 1, No. 1,1994. p. 209.
-
9[日]中村三登志.《中国工人运动史》,第38—39页.
-
10Lynda Shaffer, Mao and Workers : The Hunan Labor Movement, 1920-1923 ( Armonk, N. Y. , 1982) .
二级引证文献15
-
1杨亮亮.工人与革命:新革命史视野下的《上海罢工》[J].新纪实,2021(7):67-70. 被引量:1
-
2陆华东,汪兴涛.论安源工人运动取得胜利的非显性原因——从《上海罢工》看安源罢工[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8(12):15-17. 被引量:3
-
3梁家贵,左银凤.辛亥革命时期工人运动散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3):35-40.
-
4肖唐镖,杨莉,刘云香,罗兴佐.如何理解和评价城乡基层民主的新发展?——新近研究的争论与进步[J].江淮论坛,2011(5):98-105. 被引量:1
-
5肖唐镖,王江伟.农村民主管理的村民评价——五省60村的跟踪研究(1999—2011)[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0-119. 被引量:8
-
6叶娟丽,王亚茹.国内政治学视野中的海外新汉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8(6):39-50. 被引量:1
-
7王栀韩.继替与融合:海外中国乡村研究的新发展[J].国外理论动态,2014(8):61-71. 被引量:4
-
8龙长安,薛锦蓓.李立三与安源路矿罢工中的革命动员[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0):973-977. 被引量:4
-
9王斐.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新路径思索——以海外汉学研究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6):41-47. 被引量:1
-
10姚远.李立三的革命动员策略与安源路矿大罢工[J].唐山学院学报,2019,32(2):32-37. 被引量:2
-
1杜志鹏.中国农民叛乱的重新解读——读《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的感想[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1(11):42-42.
-
2何书彬.裴宜理:我看到的革命者与叛乱者[J].看历史,2010(12):146-151.
-
3刘平.还原: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裴宜理《上海罢工》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3(3):224-248. 被引量:6
-
4"政见"团队.裴宜理:发掘中国的革命传统[J].看历史,2012(12):8-9.
-
5郝亚光.视角转换·概念建构·方法选择——裴宜理的《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一八四五——一九四五年)》[J].读书,2009(8):95-99. 被引量:1
-
6何俊,卢睿蓉.薛龙著《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五十年》[J].历史研究,2006(6):185-186. 被引量:3
-
7罗燕明.哈佛大学的当代中国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1(3):121-122.
-
8陈君静.孔飞力和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9(2):58-67. 被引量:4
-
9苏琦.华北“现代化”的败局[J].中国新闻周刊,2009(47):88-88.
-
10当代学林 孔祥吉[J].学术研究,20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