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
被引量:7
Evolution of Brahmatmaikyam and Its Significance
出处
《南亚研究》
CSSCI
2001年第1期67-72,共6页
South Asian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22
-
1余仕麟.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S1):16-22. 被引量:18
-
2赵晴.今日印度电影[J].世界博览,2000(11):36-39. 被引量:3
-
3刘文鹏,令狐若明.论古埃及文明的特性[J].史学理论研究,2000(1):92-104. 被引量:18
-
4任继愈.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关系——从黄帝内经来看中国古代医学的科学成就[J].历史研究,1956(5):59-74. 被引量:5
-
5李建欣.论印度古典瑜伽哲学中“神”的概念——兼论瑜伽与数论的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1999(1):29-40. 被引量:3
-
6顾红亮.论胡适的跨文化传播观及其启示[J].求是学刊,1998,25(4):27-29. 被引量:1
-
7任海.试析东方健身术的西渐[J].体育与科学,1992,13(4):3-5. 被引量:5
-
8常任侠.气功和瑜伽——中印文化交流之一[J].南亚研究,1983(3):75-77. 被引量:2
-
9刘燕南.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分析与因应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5,20(3):12-18. 被引量:15
-
10季羡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J].中国文化,1994(1):8-17. 被引量:22
引证文献7
-
1赵环宇,鞠文强,陈立华.中国传统哲学观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满族研究,2024(1):128-132.
-
2郭小凌,祝宏俊.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近况述评[J].世界历史,2006(3):117-127. 被引量:3
-
3李小楠,郁龙余.“天”与“梵”的意蕴维度[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6(3):65-69. 被引量:1
-
4徐俊英.中国与印度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以瑜伽在我国的传播状况为视角[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2):81-84. 被引量:5
-
5苏婧.天人合一与梵我一如:中医与阿育吠陀的跨文化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8):1-9. 被引量:9
-
6刘兰娟,刘成,蔡皓.瑜伽在当代中国流行的社会动因研究[J].体育科研,2020,41(2):73-79. 被引量:3
-
7胡黎红,席雨田.悲喜联生,以智拔情:印度电影的情感证悟与美学智慧[J].未来传播,2023,30(3):118-125.
二级引证文献21
-
1姜喜铃,孙伟,李伟杰,李榕涛,郑希龙.斯里兰卡阿育吠陀传统草药资源概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8):2964-2978.
-
2余永和.江西的世界史研究:成就、差距和期待[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12):197-199. 被引量:2
-
3晏绍祥.古典历史的基础:从国之大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J].历史研究,2012(2):147-162. 被引量:1
-
4于函鹭.“瑜伽教育——舞动瑜伽”对高校本科学生教育价值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3(34):11-11. 被引量:2
-
5陈振,谢珊珊.浅谈国内关于瑜伽的研究现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18-18. 被引量:1
-
6张弢.溯源与辟新——略论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学科建设[J].古代文明,2016,10(1):2-9. 被引量:2
-
7王迎春.瑜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35):128-129. 被引量:3
-
8张燕.从文明对话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文化模式[J].南亚东南亚研究,2019(2):100-113. 被引量:1
-
9李娜.传统瑜伽文化变迁下的“文化健身”价值探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2):64-68. 被引量:2
-
10窦智丽,赵磊,张雨楠,李易真,夏椰,张佳玮,韩东燃.2种传统医学的比较: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J].世界中医药,2021,16(7):1176-1180. 被引量:4
-
1龙达瑞.佛教与奥义书的几个概念的比较(上)[J].南亚研究,1994(4):35-43. 被引量:1
-
2于崇良.佛教的源头及中国情缘[J].五台山,2016,0(8):92-96.
-
3方广锠.印度佛教讲座:佛教的产生[J].佛教文化(北京),2003(6):13-21.
-
4李建欣.佛教在印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沙门思潮论[J].世界宗教研究,2007(3):30-41.
-
5史继忠.印度的“宗教哲学”与“因明学”[J].贵州文史丛刊,2003(1):39-43. 被引量:1
-
6王江武.佛教的伦理革命——原始佛教道德因果律的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1-6.
-
7姚卫群.从“常”与“无常”观念看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基本教理差异[J].南亚研究,1996(Z2):53-59.
-
8支振锋.“即视正义”不断创造[J].民主与法制,2016,0(12):9-9.
-
9高峰.紧紧把握与时俱进这一精髓——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的哲学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5(1):1-3.
-
10邹春攸.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探源[J].学术问题研究,2008,0(2):5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