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92,共5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7
1 哈贝马斯 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06页.
2 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页.
4 康德 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5 罗尔斯 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308页.
6 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5):23-32. 被引量:105
7 涂纪亮.《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M].三联书店,1998年..
二级参考文献11
1 康德 许景行 译.逻辑学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 Ludwig 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translated by G. E. M. Anscombe The Macmillam Company, 1964.
3 George Herbert Mead: On social Psychology: Selected Papers,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nselm Stran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London, 1956.
4 Jürgen Habermas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ume 2.
5 Jürgen Habermes: 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 Philosophical Essays, translated by williana Mark Hohengarten, Polity Press,1992.
6 Jürgen Haberma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Beitraige zur Diskurstheorie des Rechts und des demokratischen Rechtsstaats,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7.
7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2000
8 Jürgen Habermass: Jus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Remarks on Piscourse Ethics, translated by Ciaran Cronin, The MIT Press,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england, 1993.
9 I. Kant: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Grudn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10 Jürgen Habermas: On the Pragmatics of Social Interaction.
共引文献284
1 郭人菡.多元社会治理视域下罗尔斯“重叠共识”逻辑起点重释[J] .浙江学刊,2021(2):77-83. 被引量:3
2 杨军.刑法上赔礼道歉的教义学构造[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3):141-159. 被引量:1
3 陈洪杰.司法认同的期望象征 反思“无偏倚性”程序策略[J] .中外法学,2022,34(3):744-763. 被引量:3
4 韩旭泽.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1):208-216.
5 辛志勇,杜晓鹏,顾冰.青少年学校规则意识测验编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48-53.
6 郝文武.教育家精神的不朽灵魂和时代特征[J] .教育科学,2023,39(5):9-17. 被引量:1
7 邓伟.经济法责任转向经济法后果的规范依据与理论基础[J] .法学,2022(5):176-191. 被引量:7
8 王韫翔.从共识性真理看民法教义学的科学性——兼评我国《民法典》的科学性结构[J] .法大研究生,2020(2):149-162.
9 范春莹.法律商谈理论对司法权力独断的消解[J] .法律方法,2019,25(1):159-173. 被引量:2
10 李然,李艳艳.从“文化输出”的视域高瞻中国武术的输出立场与方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S1):30-31.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76
1 田涛.学前教育政策的伦理正当性[J] .教育科学论坛,2020(29):49-49. 被引量:1
2 邓旭,马敬华.我国教育政策过程的前瞻性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21(4):53-60. 被引量:5
3 张康之.论行政行为的道德判断[J] .宁夏社会科学,1999(3):20-25. 被引量:12
4 厉以宁.论效率的双重基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6):5-11. 被引量:37
5 陈立旭.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J] .中国社会科学,1998(5):96-105. 被引量:24
6 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 .齐鲁学刊,1998(3):98-106. 被引量:86
7 厉以宁.论效率的双重基础[J] .经济研究参考,1999(15):12-13. 被引量:5
8 张文显.应当重视和加强法律行为研究[J] .中外法学,1993,5(1):23-24. 被引量:10
9 谢鹏程.论当代中国的法律权威——对新中国法治进程的反思和探索[J] .中国法学,1995(6):4-14. 被引量:27
10 白淑英.网络技术对人类沟通方式的影响[J] .学术交流,2001(1):93-96. 被引量:9
引证文献10
1 赖永海,李开.潜探学理,深绎史脉——纪念孙叔平教授诞辰一百周年[J] .江苏社会科学,2006(4):1-8.
2 段志超,张鹤立.网络化背景下党员生活方式的现代性转型[J] .探索,2006(4):32-35. 被引量:2
3 糜海波.教育伦理规范建设:设定“应然”与昭明依据[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9(2):9-12.
4 糜海波.教育伦理规范建设:设定“应然”与昭明依据[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61-65. 被引量:3
5 石火学.教育政策伦理的构成、要求与特点[J] .中国行政管理,2010(8):80-82. 被引量:5
6 石火学.教育政策伦理的内涵、本质与意义[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6):88-91. 被引量:2
7 代晓容,何静.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特点[J] .职教论坛,2016,32(10):43-48. 被引量:9
8 王少,孔燕.科学规范的公平性价值基础[J] .学术论坛,2017,40(6):146-151. 被引量:1
9 赵谦.个殊化与融贯性: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规范内涵论[J] .政治与法律,2021(2):73-82. 被引量:6
10 石火学.学前教育政策的伦理诉求及其实现——基于学前儿童的视角[J] .现代教育管理,2022(11):10-1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0
1 赵谦.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信任共识论[J] .东方法学,2023(5):177-189.
2 宣小红,李德刚,刘俊仁,郄芳,崔岳,许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9年度转载论文分析与综述[J] .教育研究,2010,31(3):91-99. 被引量:1
3 金家新,易连云.当前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前瞻[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11):42-46. 被引量:2
4 石火学.高等教育政策程序正义的内涵、要求及价值——基于工具价值的视角[J] .科学社会主义,2010(6):98-100.
5 石火学.教育政策程序正义的必要性与价值[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0):44-48. 被引量:5
6 禹海霞.政党变革、政党体制变革、政党政治变革含义辨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2(1):39-42. 被引量:4
7 孙绵涛.试析教育政策伦理的局限性--一种后设伦理学分析的视角[J] .教育研究,2012,33(7):4-8. 被引量:9
8 周军,黄秋霞.教育公平的伦理价值及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启示[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184-188. 被引量:3
9 郭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理论依据探索——以北京市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36):83-87. 被引量:8
10 王祖亮.论教育政策的正向舆论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9):21-24. 被引量:2
1 靳凤林.《中庸》与原始儒家的生命伦理[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3):69-74. 被引量:6
2 刘宜.我读村上《终究悲哀的外国语》[J]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16,0(7):57-57.
3 单志斌.对语文课堂教学“读”的重新审视[J] .成才之路,2010(36).
4 仲柳靖.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科学文摘,2008,27(2):36-36.
5 哈里·哈丁.国际关系中的价值与规范[J] .欧洲研究,2006,24(6):26-29.
6 余卫国.何为哲学与哲学何为[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1-6.
7 瞿卫华.尊重先验 面向全体——于永正识字教学艺术例谈[J] .青年教师,2006(3):36-36.
8 李群燕.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6):154-156. 被引量:3
9 董玉枫.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生存论意蕴[J] .学术交流,2007(2):10-13.
10 郭沫若.石榴[J] .新课程(简明作文)(小学),2010(6):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