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哲学史
被引量:
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关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合法性问题的讨论,2004年继续为中国哲学史学界关注。《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开辟“中国哲学方法研究”和“中国哲学特点”两大专栏。《学术月刊)2004年第2期、第7期分别推出“走出对西方哲学的依傍”和“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与途径”两组笔谈,对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探讨。
作者
何善蒙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3,共3页
Academic Monthly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西方哲学
笔谈
合法性
方向
专栏
学科发展
月刊
途径
大专
分类号
C932 [经济管理—管理学]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3
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196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32
1
彭永捷.
试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话语系统[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8(4):69-76.
被引量:2
2
熊吕茂.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重评朱熹的理欲观[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2):11-14.
被引量:4
3
黄卓越.
王艮“淮南格物”论概念系统的再疏释——并论其对《大学》文本的解读[J]
.中国哲学史,2004(2):47-54.
被引量:4
4
杨泽波.
论“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康德与孟子的区别[J]
.中国哲学史,2004(1):27-35.
被引量:5
5
方松华.
对金岳霖《论道》之中国哲学属性的疑窦[J]
.学术月刊,2004,36(2):12-14.
被引量:2
6
朱汉民.
朱熹《四书》学诠释的二重进路[J]
.求索,2004(1):150-151.
被引量:4
7
陈少明.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J]
.学术月刊,2004,36(3):5-14.
被引量:13
8
杜维明.
现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J]
.社会科学,2004(8):79-88.
被引量:22
9
李英华.
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探析[J]
.周易研究,2004(2):51-55.
被引量:3
10
陈立胜.
王阳明思想中的“身体”隐喻[J]
.孔子研究,2004(1):60-73.
被引量:14
二级参考文献
173
1
黎昕.
从《四书集注》看朱熹 对杨时理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1):23-29.
被引量:2
2
杨祖汉.
李栗谷对朱子哲学的诠释(1)[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8(1):67-71.
被引量:2
3
刘笑敢.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J]
.中国哲学史,2002(1):32-40.
被引量:38
4
东方朔.
在“理性史”与“理念诗”之间——哲学史上经典之解释与人物之个性的关系问题[J]
.现代哲学,2002(3):84-91.
被引量:1
5
张祥龙.
“哲学”的后果与分寸——杜瑞乐〈儒家经验与哲学话语〉一文读后感[J]
.中国学术,2003,4(3):257-261.
被引量:1
6
景海峰.
解释学与中国哲学[J]
.哲学动态,2001(7):13-18.
被引量:7
7
张志伟.
哲学话语的困境[J]
.哲学动态,2000(12):24-26.
被引量:3
8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9
安乐哲,罗思文.《论语》的哲学诠释:比较哲学的视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2.
10
[5]刘述先.儒学思想开拓的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共引文献
196
1
黄玉顺.
从“生生何谓”到“生生何为”——《系辞传》“生生”的原初观念与当代转化[J]
.周易研究,2023(2):5-13.
被引量:2
2
商晓辉.
荀子的慎独思想及其对当代思政教育的启示[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76-78.
3
任蜜林.
中国哲学“自我”觉醒的历程——四十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之反思[J]
.中国儒学,2020(1):226-257.
4
李云.
“慎独”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J]
.陕西职业技术教育,2020(2):54-57.
5
沈顺福.
从观念史的演变看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J]
.管子学刊,2020,0(1):99-108.
被引量:2
6
董萍.
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的启示[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4):251-252.
7
杨泽波.
先秦儒家与道德存有——牟宗三道德存有论献疑[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33-42.
被引量:2
8
张蓬.
寻找文化身份与“当代中国哲学”[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4(6):54-60.
被引量:5
9
杨泽波.
横摄系统与超越存有——从朱子看牟宗三的超越存有论及其缺陷[J]
.学术月刊,2005,37(2):63-69.
被引量:3
10
杨海文.
哲学史研究与哲学创作的"中国话语"[J]
.河北学刊,2005,25(2):57-60.
同被引文献
6
1
高兆明.
对个体“社会角色化”的诘问[J]
.浙江社会科学,1999(1):82-86.
被引量:5
2
马良怀.
汉晋之际庄园经济的发展与士大夫生存状态之关系[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4):7-15.
被引量:12
3
刘乐贤.
《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J]
.中国哲学史,2000(4):22-27.
被引量:8
4
杨永庚.
全球化视野下关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关系的思考[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18-21.
被引量:3
5
徐华.
东汉庄园的兴起及其文化意蕴[J]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02,22(3):1-7.
被引量:4
6
林甘泉.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J]
.中国史研究,2003(3):3-24.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7
1
孙站河.
中国哲学何以成为哲学[J]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32-35.
2
杨永庚,路旭斌.
论西方哲学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因素及其成因——兼论如何处理中西哲学文化之关系[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19-24.
3
牟世晶.
孔子的正名思想与当代行政理念[J]
.运城学院学报,2005,23(4):3-5.
4
胡克森.
东汉士人群体自觉意识形成原因考察[J]
.贵州文史丛刊,2006(3):1-5.
5
苗建萍,周茂春.
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4(5):4-6.
被引量:2
6
陈芳.
儒学“诚”说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J]
.文史博览,2006(9X):33-34.
7
陈静.
论中国思想儒道互补基本格局的形成——从《淮南子》的杂说起[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20-27.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5
1
任莉星.
政教关系对于政治发展的影响[J]
.文学教育(中),2012(10):57-57.
2
方娟.
21世纪《淮南子》与先秦诸子关系研究综述[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116-120.
3
郑雯.
试论李泽厚、萧萐父之“儒道互补”[J]
.学理论,2016(4):73-75.
被引量:1
4
魏超凡,冯欣.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研究——基于行政生态学的视角[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2):179-180.
5
谢海金,李良松.
《淮南子》形气神的身体理论[J]
.医学与哲学,2022,43(18):59-63.
被引量:5
1
高志华.
当前我国理论界关于经济哲学问题研究综述[J]
.理论前沿,2001(12):29-30.
2
学术月刊1958年分类总目录[J]
.学术月刊,1958,2(1):2-5.
被引量:2
3
学术月刊1957年分类总目录[J]
.学术月刊,1957,1(1):3-6.
4
学术月刊1959年总目录[J]
.学术月刊,1959,3(12):69-73.
5
学术月刊1964年总目录[J]
.学术月刊,1964,8(12):67-69.
6
李承贵.
中国哲学特点的“自我认知范式”证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68-175.
被引量:2
7
郎友兴,王小章.
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方向与途径[J]
.浙江社会科学,1994(3):59-63.
被引量:3
8
刘建娥.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探讨[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2):47-49.
被引量:1
9
忻剑飞.
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哲学发展的道路[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5(2):15-20.
10
周山.
以个案研究推进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J]
.学术月刊,2006,38(3):58-60.
被引量:1
学术月刊
200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