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还原思维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还原思维是在人类寻根、探源的还原意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把事物返回到其所在的整体系统与原初状态中去进行考察,以获得对事物的真实把握。在这一点上,系统论与全息论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写作中的还原思维是为了求真,具有解蔽、定位、透视等功能;还原思维具体在“物本体”、“物背景”、“物—文化”、“物—心理”四大系统中进行。
作者
曹苇舫
机构地区
浙江财经学院中文系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8-111,共4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关键词
还原思维
思维方式
认识论
还原意识
分类号
B804 [哲学宗教—思维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777
同被引文献
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8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8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2页.
3
高尔基.《给初学写作者的信》[A]..《论文学》[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30页.
4
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50、54页.
5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3页.
6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14年)[A]..《列宁全集》第38卷[C].,.第223页.
7
巴尔扎克.《<驴皮记>初版序言》(1831年)[A]..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0册[C].,.第113页.
8
阿恩海姆 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页.
共引文献
1777
1
方行.
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2):3-12.
被引量:11
2
张奎良.
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33-39.
被引量:15
3
宋培基.
马克思“跨越设想”中的现代化思想[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47-51.
被引量:2
4
赖金良.
实然之“人”与应然之“人”——关于“人”的概念的语用语义分析[J]
.人文杂志,2004(4):16-23.
被引量:4
5
刘日明.
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人文杂志,2004(4):38-44.
被引量:1
6
沈芝.
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J]
.历史教学,2004(8):68-70.
被引量:1
7
王平.
马克思主义公共权力理论与现阶段党员干部的权力观教育[J]
.高校理论战线,2004(7):19-23.
被引量:4
8
赵光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称作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J]
.高校理论战线,2004(7):23-27.
被引量:4
9
张守民.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时代真正的智慧[J]
.高校理论战线,2004(7):28-34.
被引量:1
10
赵玲.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道德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
.政治学研究,2004(2):42-52.
被引量:12
<
1
2
3
4
5
…
178
>
同被引文献
1
1
曹明海,魏艳.
散文文体特征与教学审识[J]
.语文建设,2016(2):4-9.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2
1
马建森,陈洁.
创造性思维方法在广告创意中的实际应用(一)[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3):397-399.
被引量:2
2
马彦明.
还原思维视阈下的现代散文教学——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0(1):60-6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
1
练达.
浅析创新环境下的广告创意思维[J]
.新闻传播,2014(1):113-113.
2
马峰.
广告创意与创造性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9,0(7):6-6.
被引量:1
3
刘彩红.
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故都的秋》为例[J]
.广西教育,2020(42):117-118.
1
易小明.
还原思维·矛盾思维·系统思维——主体把握对象思维方法的大致演进路径[J]
.社会科学家,2015,30(9):25-30.
被引量:9
2
胡象明.
关于认识运动过程的阶段问题[J]
.哲学研究,1984(4):20-25.
被引量:1
3
白炜.
哲学教学探析[J]
.榆林学院学报,2005,15(4):98-100.
4
刘继岳.
哲学的起点和终点[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38-44.
被引量:1
5
戴丽红.
论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历史渊源[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69-74.
6
严春友.
论哲学体系哲学流派与哲学家——从全息论的观点看[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2):77-83.
7
邵炳军,孙文芳.
读俞志慧《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127-127.
8
叶浩生.
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8-82.
被引量:5
9
侯成亚.
全息论及其方法论意义[J]
.天府新论,2003(3):11-13.
被引量:4
10
来建础.
论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J]
.理论探索,1994(3):18-21.
被引量:1
<
1
2
>
人文杂志
200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