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57,共2页
China Taoism
同被引文献37
-
1吕学斌,蒋祖云.试论雁荡山的旅游美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J].旅游学刊,1997,12(5):51-53. 被引量:3
-
2任林豪.天台山洞天福地与神话传说[J].中国道教,1991(2):50-53. 被引量:2
-
3陆林,凌善金,焦华富,杨兴柱.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23(5):686-694. 被引量:111
-
4袁霜凌,吴其付.中国名山风景区的政治理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80-83. 被引量:2
-
5邓辉,朱竞海,李新峰.从徐霞客游记研究三百多年来茈碧湖的演变[J].地理研究,1995,14(1):36-43. 被引量:6
-
6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4.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杂家类三.
-
7唐·魏征.隋书.卷31.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
8宋峰.雁荡山传统景观建筑及其遗址调查.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0-2020年)基础资料汇编.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1999.
-
9清·韩则愈.雁山杂记.清康熙三十四年新安张氏霞举堂刻本.
-
10清·李登云修.乐清县志.卷14.清光绪二十七年.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杨发鹏.近二十年来国内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107-112. 被引量:1
-
2王超,陈耀华.中国名山的历史保护与启示——以中华五岳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2):372-384. 被引量:12
-
3路幸福,陆林.边缘型地区旅游发展的居民环境认同与旅游支持——以泸沽湖景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5,35(11):1404-1411. 被引量:16
-
4景天星.近百年的中国佛教地理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7(2):101-109. 被引量:3
-
5毛华松,傅俊杰.中国古代城市“城—山”关系研究现状和展望[J].园林,2021,38(6):2-9. 被引量:6
-
6董海娜,金荷仙,郑青青.人文与山水视角下温州洞天福地特征 研究[J].中国园林,2021,37(7):43-47. 被引量:3
-
7曹子旭,马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解析与特征研究[J].中国园林,2023,39(3):72-77. 被引量:6
-
8王鑫,唐孝祥,徐应锦,白颖.粤中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的景观特征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3,38(3):127-133. 被引量:2
-
9陈璐,蔡宇威,杨豪中.仙境题材山水画中“洞天福地”景观构成研究——以西岳华山为例[J].园林,2024,41(2):86-93. 被引量:1
-
10陈楚文,王庆,凌雨凡,金敏丽,杨绍钦.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园林,2024,40(2):17-23.
-
1张敬梅.司马承祯与道教名山[J].上海道教,2004(2):17-19.
-
2成守勇.易简而法门存——《天隐子》今读[J].中国道教,2004(3):49-51.
-
3卿希泰.司马承祯的生平及其修道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3(1):1-10. 被引量:3
-
4谢牧夫.司马承祯与赵志坚思想的比较[J].学理论,2013(35):23-25.
-
5钱小玲.刍议北宋初中叶时期的儒家天命观——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看儒家天命观在北宋初中叶的理论走向[J].学子(理论版),2016,0(3):23-23.
-
6司马承祯《坐忘论》的养生观[J].国学(吉林),2015(12):72-74.
-
7巴雷特,曾维加.盛唐时期的道教与政治[J].宗教学研究,2011(3):26-32. 被引量:5
-
8彭况,彭光谦.儒家“太和所谓道”与孙子“道胜”思想[J].滨州学院学报,2010,26(5):44-48.
-
9马洁身,赵曦.浅议《庄子》的“坐忘”思想——兼及司马承祯的《坐忘论》[J].中国道教,2008(2):58-59.
-
10罗玮琳.自强不息的韩愈[J].作文升级,2011(4):2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