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被引量:2
Outline of the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ibet-Yi Corridor
出处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7-119,共3页
China Tibetology
同被引文献60
-
1杨福泉.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2):17-19. 被引量:9
-
2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1,16(5):27-30. 被引量:60
-
3艾菊红.族群认同与构建的动态过程——历史与现今的陇南宕昌藏族[J].民族研究,2009(6):24-33. 被引量:7
-
4申旭.藏彝民族走廊与茶马古道[J].西藏研究,1999(1):22-28. 被引量:10
-
5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1):21-32. 被引量:177
-
6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2):24-31. 被引量:120
-
7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9(2):3-10. 被引量:55
-
8古史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纪略[J].民族研究,1982(2):67-68. 被引量:1
-
9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要把宏观研究与微型研究结合起来[J].中国社会科学,1982(4):155-156. 被引量:6
-
10刘达成.关于“藏彝走廊”研究的几个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1993(6):64-72.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24
-
1李星星.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2003(1):44-48. 被引量:25
-
2李林.“文化线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28(4):201-205. 被引量:29
-
3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24(3):11-16. 被引量:107
-
4刘建平,莫超,万文林.区域合作背景下大湘西旅游文化景观廊道的建设[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0(6):77-81. 被引量:3
-
5杨尚英,李玲.五陵原帝陵文化遗产主题体验精品旅游走廊开发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6-10307. 被引量:6
-
6李福英,汪泽军,平凡,郭倍倍.河南省河渠廊道绿化现状[J].河南林业科技,2010,30(3):59-61. 被引量:1
-
7唐踔.“文化线路”: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J].江海纵横,2011(6):42-45. 被引量:1
-
8杜忠潮.陕西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54-62. 被引量:8
-
9陈然.歌声中的地理标签——以雷波地区彝族风俗音乐为视角[J].音乐创作,2013(12):156-159. 被引量:1
-
10崔卫华,胡玉坤.我国大型线状文化遗产的研究态势——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7):92-100. 被引量:10
-
1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研究所成立[J].中国藏学,2001(3):159-160.
-
2邹玉萍.中国形形色色的“走廊”[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1):10-10.
-
3学人风采[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4).
-
4杜永彬.中国藏学研究对西藏发展的独特贡献[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3):70-78. 被引量:1
-
5Start with Love[J].Women of China,2014(1):5-5.
-
6《藏学学刊》稿约[J].藏学学刊,2015(2):293-294.
-
7《藏学学刊》稿约[J].藏学学刊,2015(1):323-324.
-
8木仕华.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8(1):105-106. 被引量:2
-
9《藏学学刊》稿约[J].藏学学刊,2014(2):289-290.
-
10邹立波.“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4-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