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日本研究》
2004年第4期32-36,共5页
Japan Studies
同被引文献34
-
1孙丽.日本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再评价——以双向式控制为中心[J].日本研究,2001(2):6-12. 被引量:11
-
2仝利民.社区老年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6):38-39. 被引量:29
-
3丁华.香港的养老服务体系[J].社会福利(实务版),2004(11):54-56. 被引量:6
-
4吴丽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法学,2005,23(2):38-40. 被引量:6
-
5张善斌.香港安老服务经验及其启示[J].社会福利(实务版),2004(12):48-49. 被引量:5
-
6阮翔.合理税收企业年金的启动引擎[J].中国保险,2005(3):32-35. 被引量:3
-
7郭磊,陈方正.企业年金的效用与风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7(2):82-85. 被引量:11
-
8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南开大学等.中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指数(SMEI)研究报告[R].2005-7-26.
-
9陈艳兵.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众说,2008,(4).
-
10莫燕萱.加快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待解决的问题.管理学研究,2005,(5).
二级引证文献21
-
1陈一阳.浅谈中国企业年金制度[J].科技创新导报,2008,5(33):164-165. 被引量:1
-
2朱俊华,田荣荣.首都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1):59-64.
-
3刘华.关于上海推进“医养融合”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发展,2014(5):97-106. 被引量:31
-
4张文璇.企业年金在中小企业实施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市场研究,2015(7):49-50. 被引量:1
-
5王步平.英国社会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启示[J].现代交际,2016(1):71-73. 被引量:2
-
6田钰燕.机构养老服务的认识误区、原则及改进措施[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1):2806-2808. 被引量:9
-
7张卓娅.我国中小企业建立集合年金模式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2(04X):212-212.
-
8王海菲.公办养老机构“二元化”问题历史政策探究——基于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的实地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2):11-17.
-
9王海菲.公办养老机构“二元化”问题历史政策探究——基于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的实地研究[J].社会福利,2017(1):14-19. 被引量:2
-
10程彦华,杨新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求均衡问题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0(5):13-18. 被引量:2
-
1赵建华.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年金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03(6):18-19. 被引量:3
-
2基本养老金不包括企业的福利[J].中国社会保障,2000(8):47-47.
-
3何国华,肖华东.不同金融系统中企业福利的对比分析[J].武汉金融,2005(2):21-23. 被引量:1
-
4养老金是否包括企业的福利[J].四川改革,2003(7):43-43.
-
5王锐.企业福利的税务处理[J].商场现代化,2015(17):242-242.
-
6离退休人员是否有权享受企业福利[J].中国社会保障,2004(9):77-77.
-
7孙健夫,王丽敏.从企业年金征税机理看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J].中国财政,2013(21):46-47. 被引量:2
-
8杨蕾.充分发挥企业福利的激励作用[J].上海企业,2013(8):50-52. 被引量:1
-
9马蕴华.关于企业年金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河北企业,2007(6):32-33. 被引量:2
-
10彭四平.有效发挥企业福利的激励作用[J].江苏企业管理,2008(12):3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