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3,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35
-
1冯晓伟,郑循刚.1991~2002年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定分析[J].情报探索,2004(2):12-14. 被引量:6
-
2任保平.基于工业区位理论的西部新型工业化及其路径转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4):35-40. 被引量:4
-
3贺耀敏.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4(8):5-10. 被引量:9
-
4郭铁民.产业融合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认识[J].东南学术,2005(1):69-75. 被引量:22
-
5王淼,胡本强,蒋宗峰.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与策略[J].经济纵横,2005(10):60-62. 被引量:13
-
6徐维祥,唐根年,陈秀君.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6):868-872. 被引量:91
-
7陶冶,齐中英.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J].生产力研究,2005(10):172-174. 被引量:4
-
8刘文勇.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优化与升级[J].当代财经,2006(5):80-83. 被引量:4
-
9王岳平,宋小芬.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六种模式[J].中国经贸导刊,2006(9):30-31. 被引量:5
-
10纪玉山,常忠诚,代栓平.循环经济范式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J].税务与经济,2006(6):1-6. 被引量:7
引证文献3
-
1刘杨,赵家章,翟有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4):248-250. 被引量:2
-
2刘杨,翟有龙.关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30-33. 被引量:3
-
3于洪丽,储平平.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3(6):49-5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7
-
1仉立文.河南信息产业发展结构研究——河南信息产业发展30年[J].科技风,2009(14). 被引量:1
-
2范鹏飞,余惠霞.通信企业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4):24-28. 被引量:5
-
3孙韩.安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9):138-140. 被引量:1
-
4赵强,唐淑娟,刘畅.沈阳市信息产业的线性回归与灰色关联度分析[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1,30(4):76-80. 被引量:2
-
5苏美文.物联网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5):26-28. 被引量:1
-
6涂德贵.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河南科技,2022,41(9):127-130. 被引量:6
-
7甘仕龙.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通用型“工业上楼”的设计研究[J].低碳世界,2023,13(10):88-90. 被引量:4
-
1王汉栋,张建明.上海信息化水平测算及与国际水平比较[J].现代信息技术,2000(1):62-63.
-
2张平.加强标准信息情报管理,为企业标准化提供优质服务[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8(1):42-43. 被引量:1
-
3赵宏伟.浅析制鞋业信息化的发展[J].河北企业,2014(7):20-20.
-
4张莉娜.高端葡萄酒的物流之旅[J].物流时代周刊,2014(5):55-56.
-
5陈鹏.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管理观察,2010(17):303-304. 被引量:1
-
6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国际大都市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J].中国国情国力,2004(4):31-38. 被引量:1
-
7吴艾君,朱兴龙.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3(3):72-73. 被引量:6
-
8陈英杰,崔红兵,陈凤伟,赵静红.农业信息体系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作用[J].吉林蔬菜,2008(5):85-87. 被引量:2
-
9徐飞.做好现代化大农业文章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J].活力,2011(17):11-11.
-
10郑艳玲,韩润春.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95-97.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