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农机化》
2005年第1期37-37,共1页
Jiangsu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同被引文献15
-
1胡伟.我国联合收获机发展形势及发展环境分析[J].现代农业装备,2004,25(11):39-41. 被引量:5
-
2李生文.玉米收获机械现状及存在问题[J].新疆农机化,1996(1):13-14. 被引量:1
-
3吕丽华,王璞,易镇邪,魏凤桐,刘明.密度对夏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2):79-81. 被引量:72
-
4石敬之 吕先胜 李士贞.夏玉米不同收获时期对产量的影响.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21(2):275-279.
-
5高钦.浅谈玉米种植行距对机收机播的影响[J].农业科技推广,2011,(8):27,45.
-
6李廷信.怎样减少机收玉米的损失[J].机手之友,1996,(3):6-7.
-
7劳希燕.玉米收获机械[J].农业机械,1998,(9):44.
-
8刘霞,李宗新,王庆成,刘开昌.种植密度对不同粒型玉米品种子粒灌浆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6):75-78. 被引量:79
-
9林绍森,唐永金.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460-4461. 被引量:8
-
10刘耀广,张东升,周宏美.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试验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2010,26(2):22-23.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9
-
1曹亚娟,沙莎,何闻静,韩霜,罗红兵,陈平平,易镇邪.玉米籽粒机收影响因素及其栽培调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20,0(1):19-23. 被引量:22
-
2卜俊周,岳海旺,彭海成,陈淑萍,魏建伟,谢俊良.玉米新品种适应性“四级梯次鉴定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17,21(2):85-87. 被引量:1
-
3李璐璐,雷晓鹏,谢瑞芝,王克如,侯鹏,张凤路,李少昆.夏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044-2051. 被引量:122
-
4王宁宁,乔健,黄志银,张超,翟乃家,刘蔚霞,吴广俊,王光明.鲁中地区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高产玉米品种筛选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8(2):90-92. 被引量:1
-
5孔融,柴宗文,孙多鑫,徐喜俊,丁德芳,杨文华,王克如,李少昆,赵贵宾.甘肃省河西灌区玉米籽粒含水率对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J].农业机械,2018,0(10):98-101. 被引量:3
-
6董喆,边丽梅,张昊,郑伟,张丽妍,郝春雷,孟繁盛,慈艳华,杜江洪.燕山丘陵温热区宜机收玉米品种配套技术研究[J].作物研究,2021,35(2):118-123.
-
7马景周,刘经纬,汪亮,朱利萍,王蕊,张瑞平,马晓红.黄淮海区域玉米从穗收到籽粒直收制约因素和前景展望[J].种业导刊,2022(1):3-7.
-
8杨锦越,赵晓燕,沈建华,任洪,王伟,王竹.玉米机播机收质量效果试验研究[J].中国种业,2022(5):76-79. 被引量:2
-
9胡徐来,陈海见,刘桂珍,孙红姣,徐鹏亮.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原玉432”产量及机收性状的影响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4(5):172-174.
-
1叶南海.湖南农机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49-50.
-
2沛凝.我国玉米种子行业的特点分析[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4,0(9):6-6.
-
3仝连芳.间作套种 富了蒋家人[J].农业知识,2003(1):10-10.
-
4李滨.明天,爱[J].产品可靠性报告,2011(4):20-27.
-
5郭开森.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政策[J].IT经理世界,2004(12):24-24.
-
6赵志宏.金融云计算改变了什么[J].新金融世界,2012(3):10-10.
-
7程军.对玉米收获机械几个问题的分析[J].江苏农机化,2007(3):27-27. 被引量:2
-
8刘秀娟.脱毒马铃薯良种繁殖技术[J].河南农业,2005(8):23-23.
-
9蒋中柱,刘晓夫.三种扁谷盗成虫对磷化氢抗性研究报告[J].粮食储藏,1990,19(2):3-9. 被引量:10
-
10胡沛泉,徐滨.得IAA(国际航空空间摘要)2010年十个月被收录30行以上的论文四篇以上的13个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及其国别[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29(5):689-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