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湖南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184-186,共3页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参考文献4
1 田宏杰.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J] .法律科学,2003,21(6):31-39. 被引量:48
2 何秉松,廖斌.恐怖主义概念比较研究[J] .比较法研究,2003,17(4):44-54. 被引量:40
3 岳平.恐怖主义犯罪特征及对策分析[J] .法治论丛(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3):80-83. 被引量:9
4 康树华,胡戎恩.论恐怖主义犯罪[J]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1):5-13.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14
1 梁西.国际法律秩序的呼唤——“9.11”事件后的理性反思[J] .法学评论,2002,20(1):3-11. 被引量:27
2 刘广三,吴长征.犯罪进化论[J] .法学评论,2002,20(1):51-57. 被引量:3
3 Jonathan R White: Terrorism: An Introduction, 1991, see http://polisci. home. mindspring. com/ptd- difinition.
4 Alex P. Schmid, Albert J. Jongman et al., Political Terrorism: A New Guide to Actors, Authors, Concepts, Data Bases, Theories, and Literature.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1988, pp. 5~6.
5 Michard Allan, "Terrorism, Extradition & International Sanctions", "Symposium on Terrorism and Security Aboard International Airlines", Albany Law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3.
6 Beau Grosscup: The newest Explosions of Terrorism, p. 1, 1998 published by New Herizon Press.
7 Bruce Hoffman: Inside Terrorism, 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1998 by Victor Gollancz.
8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630页.
9 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
10 联合国秘书处编写..《防止危害或杀害无辜生命或损害基本自由的国际恐怖主义的措施和对由于困苦挫折、怨愤和失望,以至有人不惜牺牲人命、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内,以求实现彻底改革的恐怖主义和暴力行为的根本原因的研究》报告..,,....
共引文献84
1 汪世芳.试论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界定、成因及对策[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79-80.
2 黄吉伟,邢瑞.试论恐怖犯罪活动的对策[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1):16-19. 被引量:4
3 刘振华.恐怖主义犯罪新动向及其对策[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52-54.
4 刘洪秋.现代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主要原因谈[J] .辽宁警专学报,2004,6(6):39-41. 被引量:2
5 莫洪宪,叶小琴.我国恐怖主义定义研究综述[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5):72-77. 被引量:17
6 温树斌.恐怖主义、武力反恐与集体安全[J] .肇庆学院学报,2005,26(6):12-16. 被引量:3
7 李韧夫,宋玥.论恐怖主义犯罪中被害人的保护[J] .当代法学,2007,21(2):31-36. 被引量:5
8 罗开卷,李伟华.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防范浅议——中国语境下的探讨[J] .犯罪研究,2007(1):15-21. 被引量:6
9 陈晓济.国际反恐法律现状与我国反恐立法构建[J]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7,19(2):44-47. 被引量:8
10 陈晓济.比较与借鉴:我国反恐立法模式构建[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19(4):22-25.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8
1 刘方权.“9·11事件”后美国刑事司法政策的变化及启示[J]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2):4-8. 被引量:4
2 王媛,邓北燕.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98-101. 被引量:1
3 张洁.中国的反恐政策:原则、内容与措施[J] .当代亚太,2005(11):31-37. 被引量:17
4 乔喆.国际反恐中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的实现方式[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6):14-17. 被引量:5
5 杜澎等撰稿,赵秉志.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6 江涌.以反恐合作为视角看我国《引渡法》的完善[J] .公安研究,2007,0(7):46-51. 被引量:5
7 岳平.恐怖主义犯罪特征及对策分析[J] .法治论丛(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3):80-83. 被引量:9
8 李伟.2003年的国际恐怖与反恐斗争形势综述[J] .国际资料信息,2004(1):9-16. 被引量:4
1 李晨耕.从俄事件看公共危机处理[J] .中国保安,2004(19):30-31.
2 苗鹤青.无分别针对平民实施灭绝行动 大规模绑架凸显恐怖主义新战术 别斯兰人质事件暴露俄军反恐弱点[J] .国际展望,2004(19):8-9.
3 宋文富.“双重标准”可以休矣[J] .新天地,2004,0(10):9-9.
4 冯建荣.祝俄罗斯人民幸福安康[J] .航空国际合作与交流,2004,14(6):38-38.
5 马雁.俄罗斯劫持人质事件震惊世界[J] .信息导刊,2004(35):20-20.
6 邵峰.民族分离主义与恐怖主义浅析[J] .领导之友,2004(6):31-32. 被引量:1
7 卢宇光,刘婉媛,田冰,袁奇.悲情别斯兰[J] .新闻周刊,2004(34):42-45.
8 俄罗斯人质事件——幸存者的回忆[J] .新闻世界,2004(10):34-35.
9 郭建国.“别斯兰人质事件”中舆论力量调控的启示[J] .中国记者,2004(10):11-12. 被引量:1
10 敏贤良.英美学者评说“9·11”后的伊斯兰[J] .中国穆斯林,2002(6):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