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索》
CSSCI
2004年第12期192-194,共3页
Seeker
参考文献6
-
1宋·苏辙.《苏栾城集·诗病五事》,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2页.
-
2唐·魏颢.《李翰林集序》,《李白全集汇释校注集评》,詹镆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
3阮堂明.李白诗中对自我的仙化倾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7(3):62-67. 被引量:5
-
4松浦友久,尚永亮.“谪仙人”之称谓及其意义[J].荆州师专学报,2000,23(1):26-31. 被引量:14
-
5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页译序.
-
6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
共引文献17
-
1王祺.论李白的自由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5):85-86.
-
2何小芬,李锐.“谪仙”意象与佛道精神——李商隐女冠诗探解[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2):48-57. 被引量:1
-
3鲍鹏山.李白与《逍遥游》[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6):663-671. 被引量:1
-
4刘军华.论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之艺术建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5):61-68. 被引量:1
-
5龙成松,张丹阳.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身份问题探析——以李白、杜甫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76-77.
-
6过常宝.思想还是姿态:李白儒道言说的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3):43-49. 被引量:3
-
7方丽萍.古代文学研究的“正”“反”“合”[J].阅江学刊,2015,7(4):108-114.
-
8史秀洋.论李白对自由的逃避与追求——以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为依据和切入点[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4):77-81.
-
9徐子昭,李梓贤,胡李安.从“谪仙”解读看松浦友久之李白风格研究[J].文学教育,2018,0(1):44-47.
-
10赵东明.试论神话对李白诗歌及其气质的影响[J].技术与教育,2007,21(2):39-4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8
-
1杨海波.试论李白的忧患意识[J].东岳论丛,1988,9(4):106-108. 被引量:2
-
2傅璇琮.李白任翰林学士辨[J].文学评论,2000(5):5-11. 被引量:14
-
3杨国枢,黄光国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1.
-
4阮堂明.改造与重塑-封建后期的李白评价论[G]//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合肥:黄山书社,2002.
-
5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M].颜世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
6杨国枢.中国人的现代化[G]//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7.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74.
-
7檀作文.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
8苏辙.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9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10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
1唐彬.《秀拉》之存在主义解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72-73.
-
2王婕.没有解决的问题——《少妇的沙滩》主人公浅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S2):133-135.
-
3欧阳蒲柳.二度创作范文一例——读《看罢西游不成精》里的几篇杂文[J].杂文选刊(下半月),2008,0(7):54-54.
-
4刘波.轻与重的诗意[J].诗探索,2013(1):122-126.
-
5董秀静.现代视角下的《阿拉比》主题意义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13,14(4):63-65. 被引量:2
-
6陈宝云.选择的尴尬[J].山东文学,1997,0(4):74-74.
-
7鲍吉尔·原野.选择与置放[J].时代青年(悦读),2010(6):37-37.
-
8桑艳霞.《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2009(15):71-72. 被引量:2
-
9徐英春.审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现代视角——读新历史小说[J].社会科学战线,2009(6):251-253.
-
10残雪,朱维基.《神曲》新解·炼狱篇[J].青年文学,2012(11):8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