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与当代》
2004年第12期22-23,共2页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同被引文献9
-
1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04,25(6):8-12. 被引量:19
-
2郑伦卫,林政.现代大学生阅读现象与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156-158. 被引量:4
-
3吴秀云,韩雪荣.人文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之我见[J].衡水学院学报,2006,8(3):14-16. 被引量:3
-
4盛国军,李彦.人文知识 人文素质与创新教育[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6(4):69-70. 被引量:1
-
5杨晓峰.人文知识教育[J]文教资料,2004(05):47-49.
-
6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文知识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0(11):23-25. 被引量:11
-
7孟宪乐.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与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9(6):130-132. 被引量:6
-
8李建华,李丽红,曾崯.情感教育: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的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2):84-87. 被引量:61
-
9李瑞民.关于读书现状与人文教育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2(1):87-88. 被引量:2
-
1周敏.论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2):149-150.
-
2邱令钟.我们的精神家园[J].文史知识,1998(7):124-124.
-
3党宁.一身傲骨炳青史,万里川江映伟功——忆著名教育家张澜先生[J].教育与职业,2008(34):100-102.
-
4古滕客.天地之间是个人——做人骨气不可无[J].档案天地,2013(3):1-1.
-
5宋步明.大丈夫[J].学生·家长·社会(下),2009(9):25-26.
-
6谈放鸣.领导者如何做好用人文章[J].人事与人才,2001(9):33-33.
-
7我们的责任[J].华夏少年,2006(5):26-27.
-
8陈善.忧患意识的哲学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3(2):59-62. 被引量:1
-
9季音.年老未敢忘忧国[J].晚晴,2014,0(11):69-69.
-
10李昌森.为人的骨气[J].秘书工作,2007(5):5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