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西藏艺术研究》
2004年第4期7-8,共2页
Tibetan Art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9
-
1刘志群.西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和艰巨性及其对策思考[J].西藏艺术研究,2004(2):13-29. 被引量:7
-
2李自然.试谈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及其保护与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1):100-105. 被引量:11
-
3阿努.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记区民族艺术研究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简介[J].西藏艺术研究,2006(2):68-69. 被引量:1
-
4尼玛次仁.青藏铁路通车后的西藏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4):8-9. 被引量:3
-
5宋伟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博物馆研究,2006(3):76-80. 被引量:15
-
6尹彤云.博物馆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民族艺术,2006(4):6-12. 被引量:24
-
7夏毅榕.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旅游开发[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3):44-47. 被引量:15
-
8[7]夏铸.在第四届全国高校藏语文专业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EB/OL]http://www.tibetcul.com/bbs/dispbbs.asp?boardID=17&ID=7240&page=11,2005-9-16.
-
9[8][法]石泰安著,耿昇译.西藏的文明[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
-
10[10][澳]赖辛格、托纳著,朱路平译.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二级引证文献17
-
1陈松,张建英.青藏铁路对青藏地区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8(15):167-169. 被引量:2
-
2雷蓉,胡北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12-16. 被引量:30
-
3夏玢.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4):382-384. 被引量:10
-
4谢爱良,杨太保.区域旅游发展和谐度评价体系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4):57-60. 被引量:2
-
5肖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以大连市为例[J].文化学刊,2010(1):124-128. 被引量:24
-
6汪倩雯.基于旅游开发角度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东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39-41. 被引量:7
-
7陈超,郑鸯鸳.基于铁路网络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效应研究进展[J].科技和产业,2011,11(6):1-5. 被引量:3
-
8谢爱良.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旅游发展和谐度评估[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1,33(6):78-85.
-
9龙运荣.近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8-65. 被引量:7
-
10王克军.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6):565-569. 被引量:6
-
1巴桑.拉萨囊玛、堆谐乐队[J].西藏艺术研究,2011(4).
-
2小丸子.藏族打击乐器——那额[J].小艺术家,2010(10):15-15.
-
3李为学.德里达:“什么是文学”[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5):127-128.
-
4付娜.影像·记忆的调性[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08,0(3):2-2.
-
5拉巴卓玛.浅谈囊玛舞的艺术特征[J].西藏艺术研究,2003(2):17-18. 被引量:1
-
6雪康索朗达杰,索朗旺堆,白珍.论西藏囊玛、堆谐的由来[J].西藏艺术研究,1987(1):3-7. 被引量:2
-
7胡凯.阿拉伯音乐剧与黎巴嫩拉哈巴尼兄弟[J].戏剧艺术,2013(5):60-64. 被引量:1
-
8刘晓丽.飞越梦想[J].西藏文学,2008,0(1):43-62.
-
9任雪娇.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2(03X):192-192. 被引量:4
-
10贾鉴.多多:张望,又一次提高了围墙……[J].华文文学,2006(1):28-35.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