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774-775,共2页
JOURN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二级参考文献11
-
1唐迅.构建新世纪教育理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
2[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3[4]辜铭鸿.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9.
-
4[6][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
-
5[7]肃琨焘.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65.
-
6[10]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17.
-
7[5]纽曼.大学的理想[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58.
-
8[8][英]博伊德等.西方教育史(任宝祥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80.
-
9[9]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74.
-
10.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共引文献46
-
1田海洋,於荣.论地方高校的大学精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105-106. 被引量:4
-
2崔琳,毛长娟.论现代大学精神[J].文教资料,2008(20):150-152.
-
3莫晓辉.大学精神的复归与超越——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53-56.
-
4卢少珍.论大学精神的创新培育[J].传承,2012(12):36-37.
-
5段作章.论大学校园精神[J].三江高教,2007,0(Z1):33-39. 被引量:1
-
6李振玉,颜丙峰.论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5(4):9-12. 被引量:15
-
7张素娟,吴锡尧,蔡琳.高校科研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的影响因素[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26(5):42-44. 被引量:4
-
8李华玲.弘扬大学精神应对大学市场化发展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8-10.
-
9高向东.教学型大学的责任与追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6(9):68-69. 被引量:21
-
10欧阳佩晞,唐艳.论大学精神的作用及其培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8(6):70-72.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27
-
1王维.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述评(上)[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1999,25(4):1-5. 被引量:7
-
2张惠芳,祁小梅.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初论[J].中国冶金教育,2002,7(4):9-13. 被引量:6
-
3王强,杨洪义.大学精神及其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2):147-150. 被引量:6
-
4莎日娜,张爱军.构建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41-42. 被引量:12
-
5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的八个基本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5(4):87-91. 被引量:46
-
6林多贤.论“精气神”[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1-5. 被引量:1
-
7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系统和规格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摘要[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6):12-16. 被引量:178
-
8唐新川.科学理性中的人文主义追求——美国20世纪课程观演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71-74. 被引量:3
-
9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史发展资料》(1973),第266页.
-
10徐宗林.《哈钦斯教育思想之研究》.文景出版社1973年版,第67页.
引证文献5
-
1杨思通,王春艳,杨锋杰.论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3):1-4. 被引量:2
-
2黄遵斌,张小青.试论大学精神与赣南师院人的“精气神”[J].教育与职业,2007(32):186-187.
-
3孟淑媛.塑造大学精神 增强大学软实力[J].理论建设,2009,25(4):69-71. 被引量:2
-
4朱清河.论永恒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3(7):126-129. 被引量:1
-
5张敏.大学通识教育刍论[J].科技信息,2012(22):174-175.
二级引证文献5
-
1尹会永,魏久传,杨锋杰,郭建斌.师生和谐——构筑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7,16(2):5-7.
-
2常娜.高职校园文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教育[J].文教资料,2009(12):202-203.
-
3唐毅.以大学精神引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9):37-39.
-
4徐思凡.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与转型[J].青年记者,2015(26):91-92. 被引量:1
-
5薛永斌,靳磊.MBA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6(8):168-169.
-
1张海之,王云鹏.历史视角,艺术思维—沟通古诗教学主客体的桥梁[J].中学语文(教师版),2000(3):21-22.
-
2盛爱琴.观古察今 古为今用——历史教学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J].新课程(下),2010(11):34-34.
-
3江玉安.化学教学不妨多一些历史意识[J].化学教学,2012(3):13-16.
-
4李学,赵冠楚.回顾与反思:语文课程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0)[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105-108. 被引量:1
-
5李连涛,田敏.基于历史视角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3):8-10. 被引量:2
-
6赵蔷.给历史教学加点“佐料”[J].甘肃教育,2011(6):39-39.
-
7姜常虹.绘画类史料的合理解读与有效利用——以《清明上河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4(11):30-36. 被引量:4
-
8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13-15. 被引量:82
-
9刘宝存.论大学精神及其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2):90-93. 被引量:29
-
10冯刚.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推进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23-26.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