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海马的生物学特征与生态习性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前言海马隶于海龙目(Syngnathiformes)、海龙科(Syngnathidao)、海马属(Hippocampus Rafinseque)的小型海洋鱼类,体型高度特化,头似马状,故被称为"海马"。海马的种类较少(经济价值较大的有8种),多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海马在世界上是极其短缺的珍贵的药用海洋鱼类,在我国素有"南方人参"之美誉。早在《神农本草》中已有记载:海马性温、昧甘、无毒,具有强身补肾,舒筋活络,止痛止血.退热生肌,强心明目,祛疾平喘,妇人催生等功能。据祖国医学记载及民间应用经验,海马对治疗阳萎、遗尿、不育、虚喘、难产、腰酸背痛、跌打损伤、乳腺癌及神经系统等疾病患者均有显著疗效。因此,海马在中医药上有特殊的需求地位。天然海马在海洋中主要生活于近岸海域。由于其分散、不成大群体的生活和栖息习性,依靠海域自然捕捞是难以满足需要,由于供需矛盾造成过度的捕捞,使天然海域中的海马资源极端贫乏,目前天然海域己出现无海马可捕的状况。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每年需进口海马约150t,需支付外汇2.25亿美元。因此,进行海马工厂化养殖是解决海马资源缺乏的主要出路。国外有关海马的研究集中形态分类、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生殖方面的报道较多,而有关人工养殖海马报道甚为少见。国内郑葆珊等对海马分类、形态特征和分布已作了报道。50年代三斑海马在小水体中试养成功,继而进行"南海马北移"试验和人工繁殖试验。80年代林华英进行环境因子对仔海马发育、生长的影响研究。90年代梁炳盛对海马的生活习性及仔稚海马饵料进行了报道。但上述的报道均未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性试验与推广。故生产经济效益不大,只停留在试验性阶段。80年代中期,本课题组与广东亿达洲集才属下的陆丰市碣石镇桂林海马养殖基地进行科研合作,经过近20年的海马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目前已进入规模化、工厂化的中试阶段。广东亿达洲集团海马养殖基地在1996年被广东省定为"广东省星火计划项目"(粤8601004号),先后得到了广东省科委、广东省水产厅、广东省医药管理局及广东省汕尾市政府的重视与扶持。由中山大学与广东亿达洲集团联合组建的"广东中大亿达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扩大至400亩海马人工养殖基地的项目,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列为1998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98)星字006号],还被国家医药局列入"国家重点药材扶持项目"。同时,该基地被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列为省级示范基地,并向国家农业部申报国家级示范基地,由广东省计划批准立项,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海马城"。广东中大亿达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海马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技成果,2001年4月通过鉴定,以海洋863专家组组长相建海教授为首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技术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技术的系统性与产业程度在国际上的罕见的。"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出处 《水产科技》 2001年第3期32-33,共2页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1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