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明清江南乡绅话语中的治家文化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稻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作者 刘铁军
出处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14,共5页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7]赵崇祚.花间集校[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2[10]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 3[12]袁枚.随园食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 4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7,34(2):171-178. 被引量:109

共引文献10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