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超越:《沙床》思想意蕴解读
出处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二级参考文献34
-
1柏拉图.《泰阿泰德篇》,《古希腊名著精要》,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3页.
-
2施莱尔马赫.《论宗教:对有文化的蔑视宗教者的讲话》.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8页.
-
3克罗齐.《美学的历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62页.
-
4柏拉图.《伊安篇》[A]..《文艺对话集》[C].,.第6、47-49页.
-
5柏拉图.《理想国》[A]..载《文艺对话集》[C].,.第75-76页.
-
6柏拉图著 郭斌 张竹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19页.
-
7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第131页.
-
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60年..
-
9尼采.《偶像的黄昏》[A]..《悲剧的诞生》[C].三联书店,1986年.第332页.
-
10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A]..《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第186页.第183-184页.第207页.
共引文献25
-
1郭旭东.一个反形而上学家的“自我批判”——从《悲剧的诞生》看尼采前后期思想变异[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4).
-
2曹禧修,黄孝群.体验式细读法及其他——《晚生代写作论纲》方法论评析[J].当代文坛,2001(4):64-65.
-
3莫运平.西方形而上学的自我解构性[J].社科纵横,2007,22(2):120-121.
-
4姜小兵.浅析雨果小说的审美理想[J].作家,2009(12).
-
5董小玉.试论“新生代”小说的局限与精神提升[J].社会科学,2004(7):103-109.
-
6杨波.为人生而艺术——关于艺术形而上学性的再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S3):72-76.
-
7杨国兰.浅析雪莱《为诗辩护》中爱的真谛[J].芒种,2012(17):67-68. 被引量:1
-
8刘蓓.游走中的"断裂"者——论朱文的文化心态及其小说创作[J].镇江高专学报,2004,17(3):37-40.
-
9牛学智.“诗意”、“温情”与西部现实——从漠月小说说开去[J].文学评论,2005(1):112-118. 被引量:1
-
10梁艳萍.从葛红兵《悼词》说开去[J].文艺争鸣,2000(4):29-32.
-
1袁良骏.简评葛红兵《沙床》[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6(2):71-73. 被引量:2
-
2刘宏志.都市个体的隐喻——读葛红兵的《沙床》[J].当代文坛,2004(5):84-86.
-
3朱娟娟,任小玲.向何处寻找希望的微光——读葛红兵《沙床》有感[J].宜宾学院学报,2005,5(2):55-57.
-
4张曦.虚无的绚烂——评《沙床》[J].出版广角,2004(1):54-55.
-
5王学青.劣根的沉重与无根的迷惘——评小说《受活》和《沙床》[J].当代文坛,2004(6):91-93. 被引量:2
-
6杨莹.谁在拿“美男作家”炒作[J].晚报文萃,2004,0(2):8-9.
-
7石曙萍.一种病态:媒体语言和面对媒体时的语言——从《沙床》现象谈起[J].当代文坛,2004(4):62-63.
-
8张鹏.精神归途的迷失与守望——《沙床》阅读札记[J].社会科学论坛,2008(7):114-125.
-
9孙德喜.有谁来抚摸你脆弱的灵魂?——从《沙床》看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5):50-54.
-
10孙德喜.有谁来抚摸你脆弱的灵魂?——从《沙床》看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