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
被引量:
1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在充分认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的前提下指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既需要借鉴已往国际上抢救、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多种经验,也需要密切结合本国国情的各种实际,更需要建立一整套实施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使建立工作的有效机制成为可能。因此,文化圈的理论和方法在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工作中就有了重要价值。
作者
乌丙安
机构地区
辽宁大学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文化圈理论
应用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46
引证文献
114
二级引证文献
1072
同被引文献
1146
1
范小青.
从传统社区到网络社群: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场域变迁[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49-61.
被引量:15
2
林继富.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认知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3):155-163.
被引量:18
3
郭占锋,李轶星,张森,黄民杰.
村庄市场共同体的形成与农村社区治理转型——基于陕西袁家村的考察[J]
.中国农村观察,2021(1):68-84.
被引量:31
4
潘利侠.
冒险与现代性 齐美尔思想与生活图景的冒险内核及其现代性意涵[J]
.社会,2022,42(4):1-30.
被引量:2
5
周梦,卢小丽,李星明,张祥.
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驱动民族地区文化空间重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J]
.农业经济问题,2021,42(9):68-79.
被引量:42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典型案例调查研究”课题组.
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基于十个“三交”典型案例[J]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2):154-169.
被引量:4
7
楚国帅.
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未来走向[J]
.民俗研究,2021(3):88-98.
被引量:13
8
徐磊,荣树云.
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以杨家埠灶王年画为个案[J]
.民俗研究,2020,0(2):116-123.
被引量:12
9
李巍,漆建武,张凯.
甘肃省文化记忆空间识别与格局演化[J]
.经济地理,2021,41(1):74-86.
被引量:17
10
陈勤建,段明慧.
中西交融对上海非遗及都市文化个性的形塑[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46-5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14
1
赵昌智.
试论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J]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23(1):4-19.
2
徐新建.
从“白马文化圈”到本土新范畴——文学与审美人类学的新人新作[J]
.文学人类学研究,2020(1).
3
李巍,漆建武,张凯.
甘肃省文化记忆空间识别与格局演化[J]
.经济地理,2021,41(1):74-86.
被引量:17
4
刘慧梅,何竞.
文化记忆与凝聚性结构的本土叙事建构[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2):41-45.
被引量:11
5
毛海莹.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海洋民俗传承与保护——以浙江宁波象山县石浦渔港为例[J]
.文化遗产,2011(2):105-111.
被引量:14
6
阙中有,徐海燕.
保护村镇文化景观的理论探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J]
.学理论,2010(35):31-32.
被引量:4
7
时吉光,喻学才.
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9-11.
被引量:50
8
张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
.青海社会科学,2007(1):33-36.
被引量:128
9
张成福,梁平.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16-22.
被引量:11
10
石伟.
论湘桂黔边“侗族文化旅游圈”的构建[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3):466-46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072
1
林继富.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认知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3):155-163.
被引量:18
2
朱海霞,庄霆坚,权东计,李勤.
后疫情时代基于特色文化空间构建的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规划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20(S01):92-100.
被引量:8
3
章敏霞,崔子杨.
文化活态传承视角下的植物景观营造机制构建[J]
.浙江园林,2020(2):52-57.
4
周奇美,陈颖琪,李志勇.
表演融合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1):37-44.
5
徐恒.
探索以高等教育模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平衡发展——以西北民族大学非遗培训课程为例[J]
.冶金管理,2020(15):173-174.
6
林施言,陈雨畅,陈芷婷,黄洁雯.
流动与建构:空间视域下广东醒狮新媒体传播特征与优化策略[J]
.新媒体研究,2022,8(2):35-38.
7
石心玥.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保护模式探析——以西泠印社对“中国篆刻艺术”的保护为例[J]
.西泠艺丛,2020(2):60-64.
8
吴雨川,高丽华,林佳茗,李心诺,袁习羽.
城市文化空间沉浸式体验建构维度研究——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3,36(5):59-61.
被引量:1
9
周慧玲,檀子瑜,蒋亚军,王甫园.
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的量表构建与验证[J]
.中国生态旅游,2024,14(2):286-303.
10
鲍青青,钟泓,谭燕瑜,王亚娟.
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21,36(10):74-79.
被引量:13
1
刘明福,高津滔.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J]
.解放军理论学习,2008(4):21-22.
2
阙中有,徐海燕.
保护村镇文化景观的理论探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J]
.学理论,2010(35):31-32.
被引量:4
3
程京武,卢宁.
对构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思考[J]
.高教探索,2008(5):118-121.
被引量:28
4
贺立博,朱普选.
天葬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及特征表现[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79-83.
被引量:3
5
徐维群.
客家文化资源的符号学分析及其创新性意义[J]
.龙岩学院学报,2014,32(6):28-32.
被引量:4
6
李灿芳.
繁荣广场文化活动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J]
.新农村(黑龙江),2013(12):10-10.
7
刘倩.
简述我国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3):115-116.
被引量:1
8
巫东攀.
鄂东南民间音乐探索[J]
.歌海,2009(6):16-19.
被引量:1
9
柴俊青.
略论中国民间信仰的圈层现象——以大伾、浮丘两山朝拜圈为个案[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122-125.
被引量:2
10
鲁顺元.
从人口分布看青藏高原藏文化圈的基本形态[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114-122.
被引量:1
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