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四川文物》
2000年第2期19-30,共12页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参考文献15
-
1四川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及陪葬坑清理简报[J].文物,1994(3):4-40. 被引量:66
-
2黄桂枢.云南思茅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93(9):769-780. 被引量:2
-
3白肇禧.云南禄劝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调查[J].考古,1993(3):225-234. 被引量:6
-
4王世和,王建新.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2(11):1-10. 被引量:12
-
5耿德铭.怒江中游史前文化遗存综说[J].考古,1991(7):626-638. 被引量:8
-
6徐朝龙.喜马拉雅山南麓所见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浅谈克什米尔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布鲁扎霍姆(Bruzahom)[J].农业考古,1988(2):137-144. 被引量:10
-
7王世和,王建新,张宏彦.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1987(10):865-872. 被引量:6
-
8董文义,韩仁信.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J].考古,1987(6):507-518. 被引量:118
-
9Guizhou Provincial Museum.赫章可乐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6(2):199-251. 被引量:68
-
10王大道,马荫何.昆明上马村五台山古墓清理简报[J].考古,1984(3):213-221.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16
-
1宋治民,王有鹏.大邑县西汉土坑墓[J].文物,1981(12):38-43. 被引量:7
-
2西藏昌都卡若遗址试掘简报[J].文物,1979(9):22-28. 被引量:24
-
3贵州赫章县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66(1):21-28. 被引量:19
-
4李家瑞.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墓时代的上下限[J].考古,1965(9):478-479. 被引量:3
-
5魏达议.雅安石器调查记[J].文物,1958(1):48-49. 被引量:6
-
6河南镇平赵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1962(1):23-27. 被引量:14
-
7龚荫.关于濮人问题(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8(3):72-78. 被引量:4
-
8宋世坤.贵州出土的铜鼓及其断代[J].考古,1983(11):992-996. 被引量:2
-
9马学良,陈英.贵州彝族文物考[J].文物,1982(4):24-34. 被引量:4
-
10耿德铭.怒江流域史前文化探析[J].思想战线,1989,15(6):86-91. 被引量:3
共引文献350
-
1刘文强.石峁立鸟陶器源流追溯[J].形象史学,2020(2):212-241. 被引量:4
-
2高云逸.西梁文化再认识[J].草原文物,2023(2):78-84.
-
3李国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学者稻作东传日本研究评述[J].南开日本研究,2019(1):231-243. 被引量:1
-
4张勇.论两汉王朝在乌蒙山区统治重心的转移——以汉阳和朱提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2,34(5):71-79.
-
5夏保国,杨凤武.东汉朱提堂狼铜洗的传播及其功能探析[J].南方文物,2023(1):229-239.
-
6王苹.那斯台红山文化跪坐石雕人像及相关问题探析[J].南方文物,2022(6):76-87.
-
7宋蓉.汉代枝灯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学集刊,2020(1):218-239.
-
8黄锦前.“[石鼎][鼎它]”新证——兼说其与“繁”“[鼎于]”“鐈”的关系[J].海岱考古,2020(1):386-419.
-
9李新伟.中国史前昆虫“蜕变”和“羽化”信仰新探[J].江汉考古,2021(1):56-72. 被引量:14
-
10孙明.马鞍形刀的南传与宁乡出土商代青铜礼器的来源[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9(1):231-23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96
-
1肖宇.史前石锛及其建筑意义考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0(1):45-55. 被引量:1
-
2夏正楷,杨晓燕,叶茂林.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J].科学通报,2003,48(11):1200-1204. 被引量:108
-
3王成.呼伦贝尔草原发现的环状石器及其用途[J].北方文物,2002(2):22-24. 被引量:1
-
4王异禀,林留根.藤花落遗址出土石镞岩性的反射光谱图型分类研究[J].南方文物,2012(1):164-169. 被引量:2
-
5何斌,李玫,伍和辉.古耶遗址双肩石锛类石器工序等相关问题的初步认识[J].南方文物,2012(4):128-134. 被引量:2
-
6贾昌明.磨制石器及相关石制品的表面形态与绘图[J].南方文物,2012(4):135-138. 被引量:3
-
7杨美莉.良渚文化石质工具之研究──三角形石质工具的形制、性质之分析[J].农业考古,1999(3):113-151. 被引量:3
-
8张宏彦.东亚地区史前石镞的初步研究[J].考古,1998(3):41-55. 被引量:8
-
9杨肇清.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生产工具的初步研究[J].农业考古,1998(1):118-123. 被引量:12
-
10张合荣.贵州史前考古与农业起源问题[J].农业考古,1998(1):328-333. 被引量:6
引证文献6
-
1赵小帆.贵州早期农具初论[J].四川文物,2008(4):37-41.
-
2马志坤,杨晓燕,李泉,万智巍,李明启,葛全胜.石器功能研究的现代模拟实验:石刀表面残留物中淀粉粒来源分析[J].第四纪研究,2012,32(2):247-255. 被引量:18
-
3马志坤,李泉,郇秀佳,杨晓燕,郑景云,叶茂林.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石刀功能分析:来自石刀表层残留物的植物微体遗存证据[J].科学通报,2014,59(13):1242-1248. 被引量:16
-
4吕红亮.跨喜马拉雅视角下的西藏西部新石器时代[J].考古,2014(12):77-89. 被引量:14
-
5吴超明,宋国定.中国新石器时代石器工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兼及郑州地区仰韶文化石器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方文物,2021(5):18-34.
-
6杨筑慧,王欢.摘禾刀:一项关于西南民族糯稻收割工具的历史文化钩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31-39.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52
-
1马志坤,刘舒,郭昕,黄江博.植硅体和木炭遗存揭示陕西进步遗址西周时期陶窑燃料利用情况[J].西部考古,2021(2):219-228.
-
2戴乐.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关于遗存部分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初步分析[J].东方考古,2021(1):38-44.
-
3吕红亮.新时代青藏高原史前考古新进展[J].中国藏学,2023(3):1-9. 被引量:1
-
4万智巍,马志坤,杨晓燕,张弛,周广明,樊昌生,葛全胜.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蚌器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及其环境指示[J].第四纪研究,2012,32(2):256-263. 被引量:24
-
5郑齐,王灿.糯性植物用于北京古北口明长城建筑粘合剂的淀粉粒证据[J].第四纪研究,2013,33(3):575-581. 被引量:4
-
6董珍,张居中,杨玉璋,姚凌,李为亚,贾庆元.安徽濉溪石山子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情况的淀粉粒分析[J].第四纪研究,2014,34(1):114-125. 被引量:29
-
7李文成,宋国定,吴妍.河南淅川坑南遗址石制品表面残留淀粉粒的初步分析[J].人类学学报,2014,33(1):70-81. 被引量:12
-
8刘莉,Maureece J.Levin,陈星灿,李永强.河南偃师灰嘴遗址新石器时代和二里头文化时期工具残留物及微痕分析[J].中原文物,2018,0(6):82-97. 被引量:8
-
9王灿,吕厚远,张健平,叶茂林,蔡林海.青海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J].第四纪研究,2015,35(1):209-217. 被引量:28
-
10李晶静,张勇,张永兵,王龙,蒋洪恩.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小麦遗存加工处理方式初探[J].第四纪研究,2015,35(1):218-228. 被引量:7
-
1童恩正.有关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与安志敏先生商榷[J].考古,1989(1):51-59. 被引量:18
-
2朱江.略评“石器略说”一文的倾向性[J].考古,1957(2):99-101.
-
3趙印堂,楊劍豪.曲陽縣附近新發現的古文化遺址[J].考古,1955(1):45-46. 被引量:2
-
4安家瑶,安家瑗.考古人生 缅怀父亲安志敏先生[J].大众考古,2014(7):47-54.
-
5张新斌.纪念辉县发掘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辉县召开[J].中原文物,1991(1):108-108.
-
6唐云明.关于龙山文化的一些問题的討論[J].考古,1964(1):49-53.
-
7陈绍棣.《良渚文化研究》评介[J].中国史研究,1999(2):164-164.
-
8安志敏.对香港考古学的几点认识[J].文物,1995(7):64-68. 被引量:5
-
9瑜琼.东北地区半月形穿孔石刀研究[J].北方文物,1990(1):3-9. 被引量:2
-
10安志敏.中国近代考古学的一百年[J].中国历史文物,2006(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