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48,共3页
Film Art
参考文献1
-
1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8-139页.
共引文献10
-
1陈晓云.后电影:理论与创作[J].当代电影,2001(2):102-106. 被引量:4
-
2陈旭光.电影文化批评:反思与构想[J].电影艺术,2001(2):40-43. 被引量:3
-
3金丹元.是“后现代死了”,还是应超越后现代?——对后现代与庄、禅式思维的整体性反思[J].学术月刊,2006,38(1):101-106. 被引量:1
-
4陈阳,郎维雄.民俗在民族电影中的美学价值再探讨[J].人文杂志,2007(1):93-98. 被引量:8
-
5张鹂.关于电影语言最小语义单位的猜想[J].文艺研究,2008(10):88-97.
-
6彭文祥.文化多元化语境中的电视剧艺术生产趋向[J].当代电影,2010(7):120-124. 被引量:1
-
7陈晓云.电影批评的泛文化现象[J].当代电影,2011(2):11-15. 被引量:4
-
8苏敏.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电影化叙事[J].文艺争鸣,2013(12):123-127.
-
9鲍繁.微影像叙事探析——对微电影的一种本体性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9):163-164. 被引量:1
-
10彭文祥.媒介:作为艺术研究解释范型中的“第五要素”——基于媒介文化新生态语境的美学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6):72-78.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11
-
1文红霞.底层叙事和贾樟柯的视角——解读贾樟柯《三峡好人》[J].电影文学,2008(13):54-54. 被引量:1
-
2陈嘉明.理性与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5):5-11. 被引量:32
-
3南帆.曲折的突围——关于底层经验的表述[J].文学评论,2006(4):50-60. 被引量:50
-
4陆绍阳.《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发展策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
5[匈]阿诺德·豪泽尔 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
6唐纳德·桐原.《重建日本电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7页.
-
7[英]史蒂文·康纳 严忠志译.《后现代主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72页.
-
8黄汉平.拉康的主体理论与欲望学说[J].文学评论,2010(3):194-199. 被引量:39
-
9余达忠.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非领土扩张化和本土重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6):117-121. 被引量:12
-
10张桐.前现代社会的混沌未分:一个被忽略的向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611-615. 被引量:2
-
1陈艳娟.荒诞的偶然──存在主义视域下的《一支插曲罢了》[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5):69-70.
-
2徐文海,张久丽.面对“多重选择的世界”[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3,20(3):1-3.
-
3张静芳.多重选择下的人生困惑——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比夫·洛曼[J].青春岁月,2013,0(22):14-14.
-
4周保福.永远的风景——读陈克华《我在生命转弯的地方》[J].阅读与写作,1997,0(11):13-13.
-
5唐全鑫.清新优雅的妙境——试论张先词的审美境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44-46. 被引量:2
-
6布莉莉.小说的姿势——读刘剑波《谁来给我的小说取个名字》[J].青春,2013,0(6):50-50.
-
7梁庭望.寻觅深邃广阔的世界[J].民族文学研究,1996,14(4):52-55.
-
8卿丽园.论《红字》中的含混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12):66-68. 被引量:1
-
9王艾.格古求新——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青年教师创作状态管窥[J].美术学报,2015(5):124-127.
-
10沈松祥.“形”与“不形”之间——书法教育大众化与专业化问题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4(4):9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