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9-40,共2页
China Radio & TV Academic Journal
同被引文献28
-
1徐红,王梅蕊.电视广告发布方式对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1(4):55-57. 被引量:2
-
2崔鹏.时代呼唤新生活——试论地方台生活栏目的创新[J].当代电视,2003(1):68-68. 被引量:1
-
3刘京林,丁迈.电视对象性节目与观众心理需要的应对性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4):33-36. 被引量:12
-
4魏南江.电视媒体应着力打造和深度开发老年节目[J].中国电视,2006(2):8-12. 被引量:5
-
5龙又珍.略论广告语言与受众心理[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27(6):52-55. 被引量:7
-
6瞿旭晟,包凌雁.国内选秀节目五大软肋[J].青年记者,2006(17):19-20. 被引量:3
-
7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M].娱乐业时代章节第二段.
-
8《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馆出版社,第1539页.
-
9周晶斗.《不是“愚乐”我们今天该怎样娱乐》[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1月版.
-
10约瀚.菲尔克,扬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
1吴少华.电视受众期待视野的多样性与受众的选择性[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2):46-48. 被引量:1
-
2洪芳,刘斐.鲁迅与赵树理乡土小说美学风格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4):63-67.
-
3张延平.行走在云淡风轻之间——关于《新视觉·云游记》系列电视节目的文本分析[J].当代电视,2008(6):30-31.
-
4李枫.论格非小说的当代经验[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1):62-65.
-
5罗奕,梁煖.热播IP剧审美效果的文本分析[J].传媒,2016(13):75-77. 被引量:4
-
6怎样理解批评的主体性[J].文艺理论研究,1988(2):9-9.
-
7金花子,曹林红.论“韩剧”的审美开掘及审美文化根源[J].电影文学,2010(2):129-130.
-
8汪小玲,汪玉枝.库弗小说中现实与虚幻的并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433-437. 被引量:5
-
9冯清贵.文本意义的生产与重组——约翰·菲斯克后现代主义电视理论解读[J].当代文坛,2011(1):120-122. 被引量:5
-
10王本朝.仗马之鸣:1950—60年代悲剧观念的“说”与“写”[J].广东社会科学,2013(6):154-16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