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对称和弦的滥觞——巴托克《第三弦乐四重奏》的和声研究 被引量:6

The Origin of Symmetrical Chords: A Study of Harmony in Bartok's Third String Quartet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针对巴托克写于1927年的《第三弦乐四重奏》里最富有特点的对称和弦结构及和弦进行作系统的、全面的论述,从而去揭示其创作的思路。对称和弦概念最早由George Perle提出,后来LeoTretler在此基础上提出了Z和弦。但仅根据此类概念还无法系统地解释这部四重奏,也无法全面解释其他的四重奏作品。通过仔细研读,笔者发现了对称和弦的普遍性及原始音程在和弦的纵向结构及横向连接上的结构功能,并尝试探究了它们产生的多调式基础、结构方法、和弦特性及和声运动原理。笔者认为:事实上这也是具有调式特征十二音音乐的一种有效的和声组织方法,如果我们以对称和弦和原始音程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这部作品,它将会变得非常容易理解。
作者 王桂升
出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29,共11页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姚盛昌:《巴托克线式对位的和声基础》,载许勇三主编《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第97—117页
  • 2Reginald Smith Brindle Serial Composition,第八章"Twelve-Note Harmo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Eight impression 1982,P. 67;P. 88
  • 3兴德米特著《作曲技法》,罗忠镕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第89页
  • 4鲁道夫·雷蒂著《调性、无调性、泛调性》,郑英烈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第83—84页
  • 5陈世宾.《巴托克多调式中的三全音功能》,载许勇三主编《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第48—65页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217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