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奥赛罗人物形象两面观 被引量:23

Othello:A Double-Faced Hero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分析了奥赛罗性格的矛盾性和两面性。他一方面宽容大度 ,一方面狐疑猜忌 ;一方面严于律己 ,一方面吹毛求疵 ;一方面单纯朴质 ,一方面缺乏智谋 ;一方面浪漫而富于诗意 ,一方面急躁冒进 ,无法冷静处事 ;一方面重视“证据” ,一方面捕风捉影、疑神疑鬼 ;一方面疾恶如仇、大义灭亲 ,一方面对坏人疼爱有加 ;一方面英勇善战、屡建功勋 ,一方面急躁异常、有勇无谋。正是这些矛盾性和两面性 ,促成了奥赛罗的悲剧 ,促成了他的毁灭和自戕。
作者 罗益民
出处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8,共8页 Foreign Literatur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3

  • 1我国学者刘炳善先生在他的大学教科书<英国文学简史>里说,"奥赛罗的悲剧表明,在黑暗的社会里,人们即便心灵高尚,但如果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也会被邪恶势力引上歧路.<奥赛罗>是人文主义的悲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81页)刘先生还分析了奥赛罗孤独的缘由,称其为该剧的又一个主题,说奥赛罗的悲剧缘起于种族的歧视.陈嘉、宋文林也说,伊阿古是马基雅弗利式的人物,说他是"莎剧中最无耻的坏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97-98页)伊阿古被称为"马基雅弗利式的恶魔".参见阿尼克期特:<莎士比亚的创作>,徐克勒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版,501页.蔡文显先生的结论是,"人文主义者奥赛罗正直崇高的理想与冒险家伊阿古利己主义的意图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中,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遭受挫折."蔡文显:<浅论悲剧〈奥赛罗〉的主题思想>,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编:<莎士比亚研究>(第2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版,78-81页.金留春先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见金留春:<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憧憬和悲剧--浅谈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载贺祥麟等:<莎士比亚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版,203-210页.Frank Kermode在<河边版莎士比亚全集>(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奥赛罗"的序言中说,奥赛罗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堕落的世界,而非伊甸乐园(in a fallen world,not Eden)."人对妒忌恶魔般的力量一无所知,因而突然被邪恶势力引入人类经历深信不疑的地方.在这里,天真无邪只能增加痛苦和打击."参见Frank Kermode,Introduction to"Othello",in Evans,G.Blakemore,ed.,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Boston:Hounghton Mifflin Company,1974),1220页.David Bevington在论及奥赛罗悲剧的原因时认为,伊阿古固然可恨,但最终的原因还是在奥赛罗自己身上.他说,Arthur Kirsch 1978年在<现代语言评论>(Modern Language View)上撰文主张,奥赛罗最大的失败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奥赛罗的嫉妒之心乃因疑心太重使然:我们自己认为自己不可爱,于是别人就不爱我了.奥赛罗把苔丝狄蒙娜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珍爱.他的婚姻由他理想中的自己的形象维持着,这也是他抬高了浪漫激情的源泉.在他毁掉他的爱人苔丝狄蒙娜的同时,他也可怕而且清醒地认识到,他也毁了他自己.这一行为乃他自戕的前奏.伊阿古引诱奥赛罗,劝他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身为异客,任何女人爱他,只是反常的行为而已.奥赛罗的精神彻底跨了.他无法忍受苔丝狄蒙娜的性感,这反而成了一种威胁.她的脉脉温情反倒成了她不忠的"证据".如此等等,都是由于"绿眼的妖魔"嫉妒使然 . 参见 David Bevington, Introduction to "Othello"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ed. David Beivngton, Third Edition (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0 ). 1124 页 .
  • 2参见以下书籍: A. Ralli, A History of Shakespearean Criticism (Oxford, 1932), 8 页; D. N. Smith, Shakespearean Critisim, a Selection (Oxford, 1953 ), 123 页;O. Lewinter, Shakespeare in Europe(New York,1963),51,86,207页;<别林斯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版,第1卷,492页,第2卷,25页;<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版,上卷,64页.
  • 3参见莫洛佐夫:<莎士比亚在苏联>,平明出版社1953版,第1卷, 425, 125 页; S. T. Coleridge, Lectures and Notes of Shakespeare and Other Poets ( London, 1893), p. 26; Anne Ridler, Shakespeare Criticism (1935-1960) ( London, 1963 ), 294页;孙家琇:<〈奥赛罗〉的艺术分析>,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编<莎士比亚研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期,51页;蔡文显:<浅论悲剧〈奥赛罗〉的主题思想>,同上,72页.
  • 4[19]卞先生说,"正因为奥赛罗想到的不只是自己的问题,也不只是玳丝德摩娜(苔丝荻蒙娜)的问题,也正因为到最后关头爱情也翻过身来了,诗意也随了回来了,他才就在'把光明熄灭'的时候,终于为自己为人类恢复了光明."卞之琳:<论〈奥赛罗〉>,载<莎士比亚悲剧论痕>,三联书店1989年版,157页.
  • 5主张轻信导致嫉妒的学者有金留春先生.他说,虽则奥赛罗是出类拔萃的英雄,但也有性格上的弱点:"轻信"这根脆弱之弦,被伊阿古奸恶之手指撩拨,发出不和谐的"妒忌"之音,最终导致了杀妻的悲剧.见金留春:<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憧憬和悲剧--浅谈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载贺祥麟等著:<莎士比亚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版,207-208页.
  • 6[16][21]卡之琳:<论〈奥赛罗〉>,载<莎士比亚悲剧论痕>,三联书店1989年版,147,196页.
  • 7根据莎学专家布拉德雷教授的的研究,奥赛罗是一个比哈姆莱特更富有诗意的人物 . 见 A. C. Bradley, "The Noble Othello", in A Casebook on ' Othello' ( New York: Thomas Y.Crowell Company,1961),139-146 页. 这是 1904 年 Macmillan版<莎士比亚悲剧>的第5讲第2部分,153-161页.莎剧学者、意象派批评家G.W.奈特也提出了著名的"诗意说".他认为,莎剧体现了一种"诗意的想象"或"诗的象征意义";奥赛罗的个人激情表现在诗剧的美妙效果上面;只要着手分析奥赛罗这首诗,即人物本身所包含的诗意,就奠定了理解剧本象征意义的基础.参见G.W.Knight的The Wheel of Fire一书中的The Othello Music一章.赞颂奥赛罗的著作还有Helen Gardner,The Noble Moor (London:1955).
  • 8本文所引引文均自朱生豪译,方平校:<莎士比亚全集>(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下同.
  • 9[12][20][22]孙家琇:<〈奥赛罗〉的艺术分析>,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编:<莎士比亚研究>,52-53,53,53-56,58-60页.
  • 10[17]蔡文显:<浅论悲剧〈奥赛罗〉的主题思想>,76页.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125

引证文献23

二级引证文献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