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评论》
2002年第2期77-81,共5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同被引文献8
-
1吴井泉.理性与情感交织的艺术世界——评罗振亚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6,14(2):24-25. 被引量:1
-
2华清.“理性的闪光,感情的激荡”─—评罗振亚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40(4):114-114. 被引量:2
-
3宋宝伟.孤寂坚守中的思想探险——评罗振亚的《与先锋对话》[J].诗探索,2010(1):174-179. 被引量:1
-
4刘波.新诗研究及其批评的伦理——论罗振亚新诗批评与研究[J].诗探索,2013(7):186-200. 被引量:1
-
5张学昕.虔诚地站在诗意这边——关于罗振亚及其诗学理论与批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6):19-21. 被引量:2
-
6吕周聚.感性体验与理性评判的合一——谈罗振亚的诗歌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6):22-28. 被引量:1
-
7吕家乡.进入现代派诗歌的本体世界——读《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J].诗探索,1998(3):168-170. 被引量:2
-
8徐志伟.在史实与体验之间——评罗振亚的现代主义诗歌研究[J].诗探索,2004(Z1):293-300. 被引量:1
-
1霍俊明.在探询中展开的起点——读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J].诗探索,2005(3):216-223.
-
2邢海珍.深入解读中的历史性清理和总结——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J].文艺评论,2006(1):58-61.
-
3罗振亚.新世纪诗歌写作方式、特质与问题[J].中外诗歌研究,2011(2):33-33.
-
4王小妮.同也不同,学也不学[J].杂文选刊(下半月),2008,0(1):30-30.
-
5华清.“理性的闪光,感情的激荡”─—评罗振亚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40(4):114-114. 被引量:2
-
6蒋登科.探险者的摸索及其可能的价值——读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J].创作评谭,2005(10):49-52.
-
7谷冬梅,余晓莲.由《说诗晬语》看沈德潜的诗论[J].文学与艺术,2010(5):63-64.
-
8魏金鸽.《诗品》“宋征士陶潜”条疏证[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113-114.
-
9李怡,韩丹.当下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读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J].江汉论坛,2006(4):142-143.
-
10宋宝伟.孤寂坚守中的思想探险——评罗振亚的《与先锋对话》[J].诗探索,2010(1):174-17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