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民司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48,共4页
People's Judicature
参考文献7
-
1王立人、王玉珏:“建立刑诉证据采信规则”,载《检察日报》2000年8月16日
-
2吴晓玲:《电子商务中的电子证据》,引自http://www.nease.net/~yzh/
-
3白雪梅、孙占利:《电子证据中的法律问题电子证据中的法律问题》,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
-
4刘长春:“刑诉法证据概念质疑”,载《检察日报》2000年05月22日
-
5黄京平、王兆峰、赵坤辉:“英美法证据展示制度评介”,载《检察日报》,2000年7月31日
-
6金牛研:“论瑕疵证据的证明力”,载《检察日报》2000年8月21日
-
7张媛:“电子证据的法律挑战”,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律周刊》第5期
同被引文献54
-
1初函洋.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取证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22):36-37. 被引量:2
-
2韩波.论加拿大《统一电子证据法》的立法价值[J].政治与法律,2001(5):75-78. 被引量:28
-
3赵元英,李蕾.浅谈网络犯罪的认定[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2,14(6):74-76. 被引量:4
-
4黄道丽,金波.电子数据证据的可采性与证明力[J].中国司法鉴定,2012(6):120-122. 被引量:6
-
5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J].法商研究,1995,13(4):55-62. 被引量:512
-
6陈兴良.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J].现代法学,1996,18(3):14-25. 被引量:192
-
7许康定.电子证据基本问题分析[J].法学评论,2002,20(3):94-99. 被引量:37
-
8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19(4):37-44. 被引量:104
-
9屈学武.因特网上的犯罪及其遏制[J].法学研究,2000,22(4):83-100. 被引量:121
-
10范德繁,于 宏.针对网络犯罪之认定探讨——兼评刑法相应立法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7(5):71-76.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12
-
1庄乾龙,朱腾飞.大数据时代刑事电子数据证据概念辨析[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0(4):75-81. 被引量:3
-
2刘建杰,王琳.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取证相关问题探析[J].学术界,2013(S1):141-145. 被引量:6
-
3鲁冰.试论因特网上违法犯罪的表征、原因及对策[J].山东电大学报,2005(2):43-45.
-
4崔皓.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法律思考[J].犯罪研究,2007(2):50-53. 被引量:7
-
5张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犯罪化问题反思——以网络“裸聊”行为为视角[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84-87. 被引量:1
-
6刘广三,向德超.论电子证据的搜查、扣押[J].北方法学,2007,1(2):43-48. 被引量:7
-
7张卓玉.论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200-201.
-
8王智名,黄婷.办理盗窃虚拟财产案件的若干疑难问题[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32-34. 被引量:2
-
9张磊,徐丽娟.电子证据认证规则研究[J].祖国,2017,0(4):113-113.
-
10张鑫.电子证据取证困境与突破——以网络诈骗犯罪为例[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8):112-114.
二级引证文献25
-
1初函洋.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取证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22):36-37. 被引量:2
-
2王志鹏.新型网络色情犯罪研究——以传播淫秽物品罪为视角[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47-50. 被引量:5
-
3刘建杰,王琳.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取证相关问题探析[J].学术界,2013(S1):141-145. 被引量:6
-
4王成海.浅析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及其法律定位[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8):161-162. 被引量:1
-
5刘品新.论计算机搜查的法律规制[J].法学家,2008(4):115-123. 被引量:16
-
6王贞会.刑事扣押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4):70-73. 被引量:2
-
7孟凡民,张剑寒.网络犯罪侦查取证措施探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0(11):73-75. 被引量:5
-
8李云鹏.互联网涉毒犯罪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5):16-22. 被引量:5
-
9马云雪.论我国电子证据的审查与运用[J].中州大学学报,2012,29(5):23-27. 被引量:1
-
10刘鹏.论信息化侦查与个人信息保护[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1):46-49. 被引量:2
-
1和晓峰.刑事证据规则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8(21).
-
2邹群.论刑讯逼供的防范对策[J].辽宁警专学报,2008,10(3):19-21.
-
3孙景仙,李大华.关于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77-79.
-
4符隆钟.刑讯逼供刍议[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4):66-68. 被引量:1
-
5于翀,韩瑞峰.论电子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审查[J].法制与经济,2015,24(11):137-138.
-
6张艳丽,魏俊涛.浅谈视听资料的采信规则[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5):72-72. 被引量:1
-
7魏新政,甄军芳.网络隐私权问题浅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5):32-35.
-
8郭美松.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及采信规则[J].现代法学,2004,26(1):41-45. 被引量:17
-
9乔宗楼.论非法证据的采信规则[J].池州师专学报,2005,19(4):31-33. 被引量:1
-
10孙心佩.相反证据与反驳证据的采信规则刍议[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5):123-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