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前进》
2002年第4期22-24,共3页
二级引证文献8
-
1陈兴贵.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效益及其实现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138-142. 被引量:5
-
2杨京钟,吕庆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131-135. 被引量:2
-
3张元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应用——以西兰卡普在服装中的应用为例[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1,24(2):14-16. 被引量:2
-
4林轶.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20-22. 被引量:2
-
5黄岚.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1):130-132. 被引量:4
-
6李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6):16-17.
-
7周恋.广元地区劳动号子种类及艺术特点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6(1):60-65.
-
8吴振丽,张胜礼.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贵州黔东南侗族文化汉化程度评价[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2):15-19.
-
1苏楠.加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3(10):16-18.
-
2胡邦炜.当代文化冲突与我国的文化安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2):62-66.
-
3陈淑华.海沧油画产业发展的思考[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2):47-48.
-
4等待.21世纪文化的新特点[J].科教文汇,2005(4):43-43.
-
5张岂之.关于文化的认识[J].华夏文化,2002(4):4-5.
-
6王勇,姚转英.凝聚延安神,共筑中国梦[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60-63. 被引量:1
-
7马冀.大力发展内蒙古的文化产业[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3(2):17-18. 被引量:2
-
8新世纪寄语[J].世纪行,2001,0(1):1-1.
-
9任学锋.关于天津市侨务工作情况的报告——2009年9月23日在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J].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0(5):20-24.
-
10李倩倩.论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制度[J].财讯,2016,0(8):113-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