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途径——评昆剧《桃花扇》和黄梅戏《徽州女人》
被引量:3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4-77,共4页
共引文献9
-
1陈寿富.黄梅戏《徽州女人》中女人爱情的原生态价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85-87.
-
2邵敏.黄梅戏《徽州女人》的“中和之美”[J].黄梅戏艺术,2011(4):46-48.
-
3高俊松.黄梅戏与版画的邂逅——浅谈《徽州女人》的舞台美术设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1):54-56. 被引量:5
-
4章岑.新时期黄梅戏配角形象研究[J].戏剧之家,2015(21):24-24.
-
5沈梅.独特的叙述视角与视觉意象的诗意呈现——谈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J].戏剧文学,2018(4):20-24. 被引量:2
-
6周倩.浅谈黄梅戏的时代回归[J].鄂州大学学报,2019,26(2):58-60.
-
7陈寿富.论黄梅戏《徽州女人》的艺术张力[J].戏曲研究,2007(3):274-282.
-
8颜全毅.大文化视角下的乡土情结——20世纪90年代戏曲乡土文化戏浅论[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3(3):5-16. 被引量:2
-
9周光凡.《徽州女人》中悲剧精神的缺失[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3(3):31-3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4
-
1石可.论剧场性[J].文艺理论研究,2022(3):139-151. 被引量:3
-
2袁国兴.现代文学视野中京剧文学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J].戏剧艺术,2005(1):17-23. 被引量:2
-
3阮南燕.文化视野下的话剧现代化和职业化[J].江淮论坛,2005(1):153-157.
-
4顾娜.中国民族歌剧女性角色所体现的美学特征及文化内涵[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2):140-141. 被引量:11
-
5胡刚,李远清,刘永清.边值问题的变结构控制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9,29(4):56-59.
-
6江结宝.《徽州女人》中“女人”命运的悲剧性问题[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2):1-4. 被引量:1
-
7吕效平.从非民族主义的文化立场看傅谨的当代戏剧研究[J].民族艺术,2012(2):8-12.
-
8龚和德.阳春白雪,返本开新——王仁杰剧作的古典化追求及其意义[J].福建艺术,2012(3):4-12.
-
9龚和德.阳春白雪,返本开新——王仁杰剧作的古典化追求及其意义[J].艺术评论,2012(7):33-44. 被引量:3
-
10贾志刚.“乐本体”是一个伪命题——兼与董健、施旭升商榷[J].文艺研究,2013(12):91-99. 被引量:9
-
1安葵.《徽州女人》的意义[J].黄梅戏艺术,2001(1):5-7.
-
2韩再芬.我和《徽州女人》[J].剧本,1999(8):28-29. 被引量:4
-
3顾春芳.《徽州女人》的象征意象及其诗性蕴籍[J].上海戏剧,2002(2):38-39. 被引量:2
-
4李祥林.拿来·和合·创造[J].剧影月报,2001(2):14-15.
-
5韩军.自我的悲剧 文化的悲剧——评黄梅戏《徽州女人》[J].剧影月报,2000(6):11-11.
-
6方辰.中国戏曲的历史性蜕变——从《徽州女人》谈起[J].歌剧艺术研究,2000(6):24-27.
-
7棠樾.世纪末诞生的《徽州女人》[J].黄梅戏艺术,2001(1):11-12.
-
8笑语.韩再芬与《徽州女人》[J].徽州社会科学,2002(5):41-41.
-
9艾华.香椿街少年苏童[J].语文世界(中旬刊),2001(3):4-5.
-
10邹荣学.取道性格,师法自然——黄梅戏《徽州女人》高潮戏中的戏剧技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2):3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