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译丛》
2001年第2期29-30,共2页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Today
同被引文献23
-
1江怡.世纪之交再话“语言的转向”[J].国外社会科学,1998(5):3-8. 被引量:7
-
2张志林.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分析[J].哲学研究,1994(2):60-66. 被引量:2
-
3韩林合.简论维特根斯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J].哲学译丛,2001(2):26-28. 被引量:4
-
4维特根斯坦 郭英(译).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0.
-
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3.
-
6韩林合.《逻辑哲学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
7王大为.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点及其影响[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
8[2]彼得·A·弗郎奇.分析哲学基础[M].周继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
9[11]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M].London:Routledge,1958.
-
10麦基.思想家[M].北京:三联书店,1987.24.
引证文献4
-
1俞胜,洪晓楠.维特根斯坦与逻辑经验主义[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4):72-76.
-
2沈紫坪.哲学的日常回归——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S1):103-105.
-
3刘龙根.维特根斯坦语义理论刍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41(5):101-105. 被引量:11
-
4刘玉鹏,双修海.早期维特根斯坦对逻辑命题的思考及其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8):6-11.
二级引证文献11
-
1边娜.浅析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义观——对意义用法论的述评[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2):34-35. 被引量:1
-
2杨宁芳.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18-21. 被引量:8
-
3王亚楠.评述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义理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5-17.
-
4边娜.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看语言教学[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5):111-112.
-
5纪春景,谢鸿昆.试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转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2):11-15. 被引量:3
-
6王玫.试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理论转向[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3(7):107-108.
-
7戴国辉,高文晏.简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关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8-9.
-
8李华君,庆雪萌.“讲好国家故事”的语言策略: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中间道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6):59-64. 被引量:3
-
9徐兴林.语言:生活中的规则性使用——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57-60. 被引量:1
-
10付仙梅.从教育视角开拓“语言游戏说”应用的新领域——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5(6):150-153. 被引量:1
-
1王进.怀念父亲[J].五台山,2013(3):46-48.
-
2何亚将.论近代的“人间佛教”[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89,26(4):65-70.
-
3Bronnie,Ware,Finga(译).病人弥留之际最后悔的5件事[J].英语广场(美丽英文),2011(9):37-38.
-
4李一信.斯人已去 吟帜永存——深切怀念孙轶青会长[J].中华诗词,2009(6):38-41.
-
5叶航.来生我仍要娶你为妻[J].语文新圃,2010(2):23-24.
-
6吴向阳.最后的话[J].百姓生活,2010(11):15-15.
-
7李良旭.牧师的发现[J].健身科学,2010(1):31-31.
-
8叶小文.一息尚存 爱国爱教——写在傅铁山主教弥留之际[J].中国宗教,2007(5):23-25.
-
9叶小文.一息尚存 爱国爱教——写在傅铁山主教弥留之际[J].中国天主教,2007(4):8-9.
-
10韩少功.感激[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5(5):1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