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45,共5页
Literary Review
参考文献7
-
1巴赫金.《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式问题》[A]..《巴赫金全集》第一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308页.
-
2斯蒂芬·格林布莱特.《通向一种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页,第14页.
-
3Charles E. Bressler.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8, P238, P237, P238.
-
4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A].张京嫒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
5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罗纲,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3页.
-
6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77页.
-
7陈太胜.差异里的建构——梁宗岱的新诗理论及其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54-60.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12
-
1梁宗岱.诗与真[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
2梁实秋 杨匡汉 刘福春.新诗的格调及其他[A].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43.
-
3闻一多 杨匡汉 刘福春.诗的格律[A].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编[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
4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A].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编[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20.
-
5Charles E. Bressler,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98.
-
6胡适.尝试集再版自序[A].胡适.尝试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
7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A].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
8胡适.自序[A].胡适.尝试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
9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
10梁宗岱.诗与真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共引文献26
-
1黄越华.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性转换——从节奏论看宗白华美学思想[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18(3):37-42. 被引量:1
-
2黄建华.梁宗岱治学路子引发的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4(4):5-11.
-
3陈希.好诗良药,长留德泽天地间——梁宗岱研究回顾与展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4(4):12-16.
-
4陈太胜.文学经典与文化研究的身份政治[J].文艺研究,2005(10):49-57. 被引量:9
-
5胡玉伟.历史的想象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长征”书写[J].当代作家评论,2006(5):103-109. 被引量:1
-
6王瑾.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怀旧现象分析[J].青年研究,2006(9):24-29. 被引量:2
-
7祝亚峰.20世纪90年代成长小说的叙事与性别——从“60年代生”人的成长小说谈起[J].文艺研究,2006(11):12-18. 被引量:12
-
8马友平.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文化审视[J].文艺争鸣,2007(10):143-148. 被引量:10
-
9李永新.文化批评和美学研究中的领导权理论——兼论威廉斯和伊格尔顿对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接受与发展[J].文艺理论研究,2008(2):29-34. 被引量:2
-
10赵建常.沉潜之后的继承与拓展——对当前俄罗斯军事文学的一种描述与判断[J].当代外国文学,2008,29(2):131-13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14
-
1张颐武.“纯文学”讨论与“新文学”的终结[J].南方文坛,2004(3):17-20. 被引量:10
-
2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6):15-24. 被引量:172
-
3王岳川.90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J].天津社会科学,1999(4):80-86. 被引量:13
-
4王岳川.中国九十年代话语转型的深层问题[J].文学评论,1999(3):71-79. 被引量:25
-
5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J].文艺研究,1998(3):22-31. 被引量:73
-
6刘再复.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J].文学评论,1984(3):24-40. 被引量:50
-
7荒林.20世纪中国诗歌的反思——“现代汉诗学术研讨会”述要[J].文艺争鸣,1998(2):18-27. 被引量:10
-
8郭英德.论“知人论世”古典范式的现代转型[J].中国文化研究,1998(3):22-28. 被引量:11
-
9李春青.走向一种主体论的文化诗学[J].文艺争鸣,1996(4):8-10. 被引量:8
-
10陈美林.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专著[J].社会科学辑刊,1993(6):154-15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21
-
1顾祖钊.从文化诗学看文学研究及学科设置的局限性——仅以现代文学、文艺学研究为例[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109-123.
-
2曹立波.“文史互证”何以可能——以百年红学为例的考察[J].文学评论,2021(2):34-41. 被引量:9
-
3陈太胜.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6):40-44. 被引量:5
-
4管宁.文化研究:现实背景与未来选择[J].河北学刊,2004,24(5):119-122.
-
5刘洪一.文化诗学的理念与追求[J].学术研究,2003(12):129-131. 被引量:1
-
6李茂民.文学理论的危机与走向——“文化诗学”研究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5(5):7-10. 被引量:2
-
7梅启波.从文本的角度看文化批评与文学研究——兼谈文学理论边界问题[J].学术论坛,2005,28(12):148-152. 被引量:1
-
8张毅,王园.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文史哲,2007(6):5-19. 被引量:10
-
9王雪松,王泽龙.近三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回眸[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1):146-154.
-
10马静.中国文化诗学的实践性[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71-72.
二级引证文献58
-
1肖明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文学终结”后的文论新话语[J].文艺争鸣,2022(7):66-72. 被引量:1
-
2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2005,37(3):119-120.
-
3李茂民.文学理论的危机与走向——“文化诗学”研究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5(5):7-10. 被引量:2
-
4董学文.关于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说[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1):51-56. 被引量:12
-
5周平远,喻琴.齐马的本文社会学及其学科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6(3):79-84. 被引量:7
-
6段峰.论翻译的文化诗学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3):181-187. 被引量:11
-
7刘冠君.探索的历程——十年来文艺论争的回顾与反思[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8(4):121-124.
-
8喻琴.比较视野中的文本社会学[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0(1):109-113.
-
9喻琴.文本社会学比较三题[J].兰州学刊,2007(3):123-126. 被引量:2
-
10梁锦才.文化批评·文化研究·文学研究[J].前沿,2008(1):201-204.
-
1亓琳琳.论庄子系统哲学的失传[J].枣庄学院学报,2010,27(6):74-77.
-
2朱利民.事实性与迟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对现代文学影响的解构探因[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26-29.
-
3车才良,陈燕萍.私小说的“实”和“虚”[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40-43.
-
4彭芃,汪卫东.《野草》与夏目漱石的《梦十夜》——基于一种事实性的考察[J].鲁迅研究月刊,2013(4):56-59. 被引量:2
-
5陈思琦.欧洲文艺思潮对鲁迅的影响[J].文学教育,2016(19):49-49.
-
6郑艳明.可能世界叙事初探[J].青春岁月,2013,0(18):41-41.
-
7浪漫的半空婚礼[J].初中生(阅青春),2011(5):22-22.
-
8园宝风采show[J].动漫界(幼教365),2017,0(11):60-61.
-
9评刊[J].童话世界(趣味故事与日记),2012(5):47-47.
-
10汪树东.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1-85.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