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上)
被引量:
3
The Harmonic Features in Heterophony of Chinese Folk Music(Part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中国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中 ,广泛存在着多声部音乐形式。尽管其中的和声思维只是初步的 ,但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唱、演奏实践 ,不少民族的歌手、乐手们还是积累了有关纵向各音结合方面与横向和声运动方面的许多经验。本文试图从和声材料、和声逻辑与和声作用方面对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予以归纳和总结 ,以为观照、研究民间多声的规律提供依据。
作者
樊祖荫
机构地区
中国音乐学院
出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12,共12页
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关键词
中国多声部音乐
和声材料
和声逻辑
和声作用
分类号
J614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36
1
孙维权.
我国和声观念萌始于何时[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2):22-23.
被引量:6
2
乔建中.
后集成时代的中国民间音乐——关于55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报告的报告(上)[J]
.中国音乐学,2010(3):57-62.
被引量:15
3
蒋一民.
关于我国音乐文化落后原因的探讨[J]
.音乐研究,1980(4):36-51.
被引量:28
4
杨善武.
中国传统音乐中多声的观念与实践[J]
.中国音乐学,1996(3):39-53.
被引量:4
5
樊祖荫.
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J]
.中国音乐,1996(2):26-28.
被引量:30
6
樊祖荫.
论变唱——中国多声部民歌创作方法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2):26-32.
被引量:5
7
戴嘉枋.
从系统论看中国传统音乐单声体系的长期延续[J]
.音乐研究,1991(4):79-88.
被引量:11
8
朱世瑞.
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一)[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2):3-9.
被引量:10
9
沈知白.
和声在中国已往不能发展的原因[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2(2):16-21.
被引量:12
10
Ф.阿尔扎曼诺夫,罗秉康,高燕生.
高度的艺术潜力——论中国民间多声音乐[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8,6(1):51-5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樊祖荫.
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J]
.中国音乐,2016(1):78-94.
被引量:21
2
赵一凝.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形态分析——以壮族巫调、壮剧为例[J]
.民族音乐,2018(4):34-36.
被引量:1
3
欧阳平方.
扎根传统、耕耘多声、构建体系——樊祖荫先生学术研究理路及其当下意义[J]
.当代音乐,2019(10):1-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周姝.
探寻彝族口弦音乐的当代转化——杨晓忠弦乐四重奏《口弦》的音乐分析[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3(1):87-100.
2
陈甜.
戏曲音乐中的多声结构形态[J]
.音乐研究,2018(1):65-72.
被引量:5
3
刘康华.
探究我国早期音乐创作中和声运用的民族风格问题——学习樊祖荫先生传统多声部音乐理论有感[J]
.音乐研究,2020(2):36-52.
被引量:7
4
欧阳平方.
口传·表述·认知·场景--黔东南雷山苗族芦笙音乐的习得过程研究[J]
.中国音乐学,2020(2):127-139.
被引量:7
5
欧阳平方.
弘扬治学理念 构建理论体系——“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暨樊祖荫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侧记[J]
.人民音乐,2020(4):62-64.
被引量:1
6
马学文.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及其意义[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4):50-60.
被引量:1
7
朱腾蛟.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唱表演的认知模式研究[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4):153-162.
被引量:4
8
薛圣众.
试析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与特征[J]
.音乐天地,2020(12):4-11.
9
扶燕.
侗族大歌的文化意义[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5):7-9.
被引量:1
10
姚慧.
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中西音乐比较的再反思[J]
.音乐研究,2021(6):23-34.
1
马国华.
和声逻辑概论[J]
.中国音乐学,1987(1):11-25.
被引量:5
2
林若瑜.
浅析钢琴作品《摇篮曲》的创作特色[J]
.读书文摘(青年版),2014(1):15-15.
3
李兴.
试论中国笙的和音特性及其演奏方式[J]
.音乐时空,2015,0(21):101-101.
4
华萃康.
传统和声远未“到顶”——兼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声技法的主要特点[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4(1):10-15.
被引量:1
5
李娟.
肖邦奏鸣曲Op.35.第一乐章[J]
.戏剧之家,2014(3):94-94.
6
刘冰.
音乐的听觉分析——音乐分析中一个被严重忽视的重要环节[J]
.大家,2012(2):34-34.
被引量:1
7
张建国.
钢琴即兴伴奏设计中的“三步走”路径[J]
.艺苑,2008(10):46-47.
被引量:1
8
李碧高.
论和声运动中的模式逻辑[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4):27-28.
9
毛云岗.
浅谈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侗族大歌”[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120-123.
被引量:2
10
毛云岗.
从侗族“大歌”看中国多声部民歌[J]
.音乐探索,2004(3):3-6.
被引量:11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