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
被引量:13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15,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3
-
1衣俊卿.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求是学刊,1988,15(4):1-7. 被引量:11
-
2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J].哲学研究,1992(12):72-74. 被引量:22
-
3王路.“是”之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1999(6):41-45. 被引量:12
-
4黄枬森.再论本体论——答刘福森同志[J].人文杂志,1990(5):1-8. 被引量:5
-
5王金福.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与实践本体论者讨论[J].哲学研究,1989(12):20-28. 被引量:11
-
6黄楠森,丛大川.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谈谈哲学对象问题[J].哲学研究,1985(12):5-13. 被引量:10
-
7杨学功.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12. 被引量:5
-
8刘福森.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J].人文杂志,1989(2):35-40. 被引量:4
-
9黄楠森.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J].社会科学战线,1999(1):61-67. 被引量:23
-
10杨学功.“回到马克思”——从哲学观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00(4):34-37. 被引量:13
共引文献118
-
1李潇潇.时代图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路径——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2021(3):34-41. 被引量:2
-
2李河成,谭秀云.“学”的公共哲学意义及其公议范式的转型[J].东岳论丛,2021,42(2):162-173.
-
3马海燕,洪晓楠.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综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3(2):65-68.
-
4王文兵,齐国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1):177-186. 被引量:1
-
5阳静,潘兴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线[J].云南社会科学,2003(S2):98-100.
-
6李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能人本主义化——答丛大川同志[J].人文杂志,1991(4):44-49. 被引量:2
-
7阎献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J].哲学动态,1989(1):7-9. 被引量:1
-
8俞宣孟.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J].中国社会科学,1995(5):85-96. 被引量:14
-
9钱家先.历史教学的原创性思考[J].历史教学(下半月),2007(4):55-59. 被引量:2
-
10孔令平.“实践本体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J].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7(2):8-12.
同被引文献104
-
1邹诗鹏.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江海学刊,2001(2):96-102. 被引量:15
-
2黄楠森.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J].学术研究,2001(9):5-11. 被引量:15
-
3黄楠森.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J].社会科学战线,1999(1):61-67. 被引量:23
-
4徐才.“实践本体论”与“实事求是”[J].求是学刊,1999,26(2):27-30. 被引量:7
-
5杨耕.重读马克思[J].哲学动态,1998(5):24-27. 被引量:11
-
6俞吾金.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J].学术界,1998(1):1-11. 被引量:10
-
7张奎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J].天津社会科学,1998(1):4-10. 被引量:2
-
8黄楠森.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2):164-171. 被引量:20
-
9欧阳康.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面向21世纪的我国哲学发展战略构想[J].天津社会科学,1998(6):5-11. 被引量:7
-
10高清海.哲学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20年哲学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哲学研究,1998(6):19-26. 被引量:37
引证文献13
-
1林祖浮.在高中哲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24(S1):78-80. 被引量:1
-
2闵家胤.Ψ场(道场)研究的哲学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9):104-107. 被引量:1
-
3刘同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路[J].求索,2008(1):126-128.
-
4刘晓辉.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真实意蕴——实践本体论的建构[J].大连大学学报,2008,29(5):24-28. 被引量:1
-
5谢维营.本体论的“本义”与“转义”[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4):1-8. 被引量:7
-
6马国旺.抽象的方法论:从马克思纲领到批判实在论新发展评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9(8):70-76. 被引量:5
-
7马国旺.批判实在论增进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之我见[J].经济学家,2010(4):22-30. 被引量:3
-
8张瑜.实践存在论与马克思存在论学说[J].东方丛刊,2010(3):194-208.
-
9张俊.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J].华商,2008(15).
-
10张瑜.马克思存在论的出场——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的理论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1):87-9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0
-
1丁香桃.市场逻辑下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重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11(1):44-47. 被引量:1
-
2马国旺.批判实在论增进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之我见[J].经济学家,2010(4):22-30. 被引量:3
-
3谢维营,姜文有.实践与本体关系的反思——关于“实践本体论”的讨论述评[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4):16-25. 被引量:1
-
4夏华.关于批判实在论的回溯法的研究──兼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J].经济问题,2011(2):10-15. 被引量:3
-
5马国旺.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创新探析——批判实在论视域中的异端经济学启示[J].经济学家,2011(4):5-13. 被引量:5
-
6沈燕燕.高中政治趣味性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分析[J].文理导航,2011(21):39-39. 被引量:2
-
7李强.试论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论说之误——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J].西安社会科学,2011,29(6):8-10.
-
8马国旺.批判实在论对社会科学方法论贡献探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34(3):19-24. 被引量:2
-
9马国旺.批判实在论与经济解释学方法新探[J].教学与研究,2012(11):48-54. 被引量:1
-
10杨伟丽,王占斌.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客体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60-62. 被引量:1
-
1董群.缘起论对于佛教道德哲学的基础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6(1):33-35. 被引量:11
-
2王力.休谟当下能说什么?--休谟人性思想的现实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5(33):100-100.
-
3王璐.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3):24-24.
-
4辛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环境美学的基本前提[J].社会科学战线,2007(6):8-12. 被引量:3
-
5陈来.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1):52-71. 被引量:29
-
6靳辉明,洪光东.所有制关系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中的基础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1(1):8-17. 被引量:11
-
7冯洋洋.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当代启示[J].学理论,2011(19):51-52.
-
8金鑑康.一部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力作——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2):133-134. 被引量:2
-
9丁增锋,史翠婷.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2):48-50. 被引量:2
-
10李晔,苗青.“和谐”思想与世界秩序理念的伦理学基础意义[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4(2):269-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