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哲学看意像语言把握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被引量:10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45-52,共8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5
-
1柏拉图 陈康译注.《巴门尼得斯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8页.
-
2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5-306页.
-
3.《河南程氏遗书》[M].,..
-
4.《中庸》[M].,..
-
5周敦颐.《通书》[M].,..
-
6.《朱子语类》[M].,.页730.
-
7.《孟子》[M].,..
-
8《语录》(程颐).
-
9.《二程遗书》[M].,..
-
10《朱子全书》,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共引文献603
-
1陈景云.试论儒家思想的困厄和复兴[J].文教资料,2006(17).
-
2丁原明.老子的生存哲学[J].哲学研究,2003(3):40-45. 被引量:6
-
3刘影,陈垣光.文化交汇,丰彩灿然——喜读《阿Q正传》莱尔英译本[J].中国翻译,2002,23(4):81-83. 被引量:22
-
4金惠敏.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J].哲学研究,2002(2):35-42. 被引量:9
-
5刘清平.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J].哲学研究,2002(2):43-47. 被引量:96
-
6赵敦华.中国古代价值律的重构及其现代意义[下][J].哲学研究,2002(2):48-53. 被引量:2
-
7唐文明.本真性与原始儒家“为己之学”[J].哲学研究,2002(5):64-70. 被引量:9
-
8赵东明.“自然”之意义——一种海德格尔式的诠释[J].哲学研究,2002(6):58-63. 被引量:6
-
9周山.解读《指物论》[J].哲学研究,2002(6):74-79. 被引量:9
-
10冯国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J].哲学研究,2002(7):31-38.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99
-
1高建平.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兼与朱立元先生商榷[J].文学评论,1998(1):137-149. 被引量:12
-
2王树人,喻柏林.论“象”与“象思维”[J].中国社会科学,1998(4):38-48. 被引量:92
-
3剑慧,新元.浅淡西方哲学中语言与哲学命题的关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4):123-126. 被引量:1
-
4林路.水的象征及其它——《荒原》象征手法浅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5(2):152-154. 被引量:1
-
5胡曲园.论老子的“无”及老子其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8(5):54-59. 被引量:1
-
6孙以楷.道的解析[J].中华文化论坛,1998(4):95-98. 被引量:2
-
7许嘉璐.关于训诂学方法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20-24. 被引量:17
-
8陈保亚.二十世纪语言哲学的语言观分析[J].哲学研究,1997(3):47-54. 被引量:10
-
9刘长允.从辞书角度看《易经》[J].辞书研究,1985(6):9-17. 被引量:4
-
10陆扬.德里达与老庄哲学[J].法国研究,1995(1):228-24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0
-
1陈曼君.浅论语言与哲学思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25. 被引量:1
-
2胡伟希,郭胜坡.论《周易》休闲哲学的三个维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3):95-100. 被引量:2
-
3何丽野.象·是·存在·势——中西形而上学不同方法之比较[J].天津社会科学,2006(5):33-37. 被引量:4
-
4杨秋生.《周易》对训诂学的影响[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5(5):55-58.
-
5彭传华,宋喻.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1):38-44. 被引量:13
-
6宋喻,彭传华.孔子的“言意之辩”及其语言哲学之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5(6):42-46.
-
7宋喻.先秦儒家对语言哲学的形上追求——以孔子、荀子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3):44-46.
-
8何丽野.运动、事物的“本来面目”与《周易》卦象[J].天津社会科学,2011(4):45-50. 被引量:2
-
9何玉国.老子文本书写与解构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3):48-53. 被引量:7
-
10马德邻.论两种有关语言的哲学思想——“语法-逻辑的”和“意象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2):7-13.
二级引证文献28
-
1张慧远.孔子的语言规范观探微[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28-32. 被引量:1
-
2董昭江.休闲旅游的动机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8(1):23-27. 被引量:18
-
3魏忠伟.语言哲学及乔姆斯基“天赋”假设的唯物论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07-108. 被引量:1
-
4李晓红.语言哲学维度下的语言认知[J].南京社会科学,2010(2):141-145.
-
5董艳.先秦诸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论语言[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73-76. 被引量:1
-
6苏德超.中国有怎样的形而上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4(2):5-12. 被引量:2
-
7兰同鹤.浅析孔子的言语交际艺术[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1):80-80.
-
8邓心强.近30年中国文论核心元范畴“象”研究述评[J].武陵学刊,2012,37(5):130-136. 被引量:2
-
9何丽野.中国哲学“象之思”的研究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2012(12):121-127. 被引量:2
-
10蒋婧文,黄安民.禅宗休闲哲学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6):16-19.
-
1胡伟希.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传统及其问题[J].孔子研究,2002(1):40-51. 被引量:2
-
2聂召娣.读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有感——人的恶[J].学理论,2013(26):47-48.
-
3狄仁昆.论三重知识世界[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1):1-7.
-
4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林经纬(译).运用理性审慎地求知(下)[J].教师博览(上旬刊),2012(10):46-49.
-
5鲜语录[J].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2011(1):7-7.
-
6梁卫霞.康德对“基督教”的“道德建构”——对《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的一种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2):9-12. 被引量:1
-
7李乐妍.时间[J].天天爱学习(六年级),2015,0(15):38-38.
-
8郭传文.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J].九江师专学报,1998,17(3):16-20.
-
9李明.儒家传统人生境界思想的基本理论形态——以天人合一观与人格超升论为中心[J].齐鲁学刊,2008(3):5-10. 被引量:6
-
10胡伟希.中国哲学:“合法性”、思维态势与类型——兼论中西哲学类型[J].现代哲学,2004(3):54-61.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