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2
出处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3-75,共3页
Mao Zedong Thought Study
参考文献1
-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共引文献513
-
1苑申成.论“三个第一”的内在统一性[J].经济师,2007(10):33-34.
-
2王知宇.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主要矛盾学说的新发展[J].求实,2003(z1):9-10.
-
3王小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z1):34-36.
-
4张久营,寇子春.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探析——兼谈推进对台工作的几点思考[J].台湾研究,2004(3):1-7.
-
5方新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0(4):7-12. 被引量:1
-
6沙健孙.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J].政治学研究,2004(2):7-15. 被引量:1
-
7李爱华.苏共蜕变的历史教训[J].政治学研究,2004(2):16-25.
-
8程中原.邓小平与1975年整顿论略[J].党的文献,2004(4):23-30.
-
9徐亚文."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J].中国法学,2004(4):46-54. 被引量:28
-
10陈之骅.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苏联兴亡的启示[J].俄罗斯研究,2002(4):73-77.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21
-
1王升文.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J].理论学刊,2001(5):29-30. 被引量:1
-
2冯晶丽.论“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的一致性[J].学习论坛,2000,16(10):6-8. 被引量:1
-
3韦义勇.“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J].桂海论丛,2000,16(5):12-14. 被引量:2
-
4商兆鑫.“三个代表”同“三个有利于”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J].求实,2000(6):10-12. 被引量:1
-
5江泽民.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四川蚕业,1991,0(3):1-6. 被引量:13
-
6许开程.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6):61-62. 被引量:1
-
7汪寿祥.“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的科学思想一脉相承[J].求实,2001(10):13-15. 被引量:2
-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精神文明导刊,2001,0(8):4-16. 被引量:506
-
9贾顺梅.论“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的统一[J].实事求是,2002(1):10-11. 被引量:3
-
10毛惠彬.“三个代表”对“三个有利于”的坚持和发展[J].党政论坛,2001(7):9-10. 被引量:1
-
1李桂兰,王越霞.谈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3):26-29.
-
2吴应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精髓问题的再探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1,16(1):23-25. 被引量:1
-
3常宝红,赵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探索,2006(3):22-25. 被引量:7
-
4孙海军,郑克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7-8.
-
5林博斌.论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2(6):11-15. 被引量:2
-
6谭丰云.论邓小平又快又好发展的理论[J].学理论,2009(23):28-29.
-
7林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研究综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3(5):9-11.
-
8赵言舟,游景军.从马克思的“公仆”观到江泽民的“代表”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18(3):6-10. 被引量:1
-
9张文文,韩雪丽,陆松柏.马克思的民生观及其当代现实意义[J].延边党校学报,2012,27(2):14-16.
-
10李德芳.十月革命与列宁全球化理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33(2):5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