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孤独者》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 被引量:9

下载PDF
导出
作者 李林荣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8-35,共18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黄平.《知识分子:在飘泊中寻求归宿》[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
  • 2长期以来习用的"古代"(泛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近代"(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期间)和"现代"(指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这三个中国社会历史分期概念近十几年间持续遭到不少论者的质疑,这些论者一般认为,这三个概念,特别是"近代"和"现代",完全是从一种刻板的社会政治形态的递变理论中派生出来的观念虚像,因而是不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基于此,他们进一步主张应当以较为客观和中立的概念,如"世纪"、"年代"等,来标度或界划中国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过程.在我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注意到近两百年间中国社会形态的历次重大变化事实上都是由国家政治层面上的深刻变化牵动和制约的,那么我们也就应当承认,尽管"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这一概念系列实质上主要是依据着国家政治结构的状态变化而生发出来的,但它们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体现中国社会形态两百年来的变迁节奏,而且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显明对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非政治的社会文化形态两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具有正反两面作用的各种重大背景因素.
  • 3至少从戊戌维新(1898)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精英就将亲身介入国家政治活动确立为在会转型时代实现自身价值的首要途径,戊戌维新的失败非但没有促使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改变或反思这种选择,反而从反面激发着他们调动起更强烈更旺盛的政治斗争热情,来面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戊戌维新失败之后的20余年间,这种空前强烈、空前旺盛的政治斗争热情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自上而下地急速蔓延开来,最终成为推动整个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全面异化全面解体的重要内因.
  • 4关于这一说法,可参阅胡风:《鲁迅先生》,《鲁迅回忆录》(散篇),王世家选编,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342-1343页;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书里人生:兄弟忆鲁迅(二)》,黄乔生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83-85页.
  • 5关于鲁迅对这一思想的表述,可参阅鲁迅:《北京通信》,《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53页.
  • 6[11]引自《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页.
  • 7这种心迹正如鲁迅后来在《野草·题辞》(1927)中所描述的那样:"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全集》,第二卷,同前,第159页).
  • 8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第一、二节[J].走向未来,1986,.
  • 9以往不少论者从过分拘泥于"祖/孙"关系与"传统/现代"关系二者间相关性的意义上,把"魏连殳"的这句话解读为"魏连殳"对传统思想和传统道德的强大惯性和严重的腐蚀性无可奈何的感喟,按照这种理解,"魏连殳"祖母似乎成了一个延续和传输陈腐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可鄙而有害的角色.无疑这是明显有悖于作品中讲述"魏连殳"祖母生平的那部分内容本来的意绪指向的.我以为,对"魏连殳"这句话应作更具体的分析,他的感喟并不如我们后来的一些论者所喜闻乐见的那样浮泛空洞,他所痛感的是使他无法依循着自己的理想生活下去的具体的生存环境,--支配这个生存环境的实际逻辑是:谁要真心实意地追求和履行"仁""爱"之道,谁就将面临自己的个人利益被别人损害、剥夺殆尽的人生结局--,正是在这种感受当中,"魏连殳"深切体味到了祖母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之间的悲剧性关联.换言之,"魏连殳"是因为把自己摆到了被社会意识和社会习惯愚弄和伤害的无辜牺牲者的立场上,才产生了自己和祖母在命运形态上具有继承性关系的自觉意识的.
  • 10.《孤独者》[Z].,..

同被引文献57

引证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