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33,共1页
同被引文献35
-
1郭攀.“非A不B”句型的出现及其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3):51-56. 被引量:14
-
2刘新友,雅贞.自然语言“非”的逻辑意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8(4):41-44. 被引量:3
-
3张谊生.“非x不y”及其相关句式[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2(2):36-40. 被引量:20
-
4贾甫田.“非……不可”与“不……不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0(2):79-80. 被引量:3
-
5徐复岭.谈“非…………不可”[J].汉语学习,1981(5):17-21. 被引量:8
-
6许维翰.谈“非…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73-76. 被引量:3
-
7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279-288. 被引量:261
-
8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1):161-176. 被引量:259
-
9黄永健.“非……不……”句式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2(3):70-74. 被引量:7
-
10张丽.试论格式“非……不可”及相关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308-30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9
-
1完权.“非X不K”格式的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6(2):88-90. 被引量:3
-
2龚维国,陈丽.汉语“非X不Y”结构的语义解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5):133-135.
-
3龚维国.“非X不Y”句式的语义阐释[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4):99-101. 被引量:2
-
4龙艳琴.“非X不可”的构式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1):117-119. 被引量:1
-
5杨德峰,郝冰.“非X不可”和“非X”的语义、语用、篇章特点[J].对外汉语研究,2017(1):1-10.
-
6王蕾.韵律角度下“非X不可”格式的成分条件分析——基于BCC语料库的考察[J].现代语文,2018(8):89-94. 被引量:1
-
7彭利贞.非意愿与“非Vp不可”的认识情态表达[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0(3):61-69. 被引量:1
-
8华叠.“非V不可”结构的歧义研究[J].汉字文化,2021(13):118-120.
-
9杨德峰.也说“非X不可”及相关格式[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0(3):79-8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7
-
1杨德峰,郝冰.“非X不可”和“非X”的语义、语用、篇章特点[J].对外汉语研究,2017(1):1-10.
-
2王蕾.韵律角度下“非X不可”格式的成分条件分析——基于BCC语料库的考察[J].现代语文,2018(8):89-94. 被引量:1
-
3封景文.“非得”词源考[J].武陵学刊,2019,44(6):113-121.
-
4彭利贞.非意愿与“非Vp不可”的认识情态表达[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0(3):61-69. 被引量:1
-
5华叠.“非V不可”结构的歧义研究[J].汉字文化,2021(13):118-120.
-
6刘焱.近年来国内立场及立场表达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6):101-107.
-
7杨德峰.也说“非X不可”及相关格式[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0(3):79-87. 被引量:2
-
1钱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浅谈[J].文理导航,2012(6):90-90.
-
2吴营之.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课教学[J].管理观察,2008(15):122-122.
-
3高德胜.究竟“应该”如何使用[J].初中生学习指导(八年级提升版),2013(3):9-9.
-
4刘军锋.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1):68-68.
-
5金朝和.浅析中学数学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9):109-109.
-
6包菊花.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J].才智,2009,0(27):144-144. 被引量:1
-
7伍登峰.农村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J].俪人(教师),2015,0(18):52-52.
-
8项维芳.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现状及策略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2014(2):58-60. 被引量:5
-
9叶景龙.浅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15-15.
-
10张富荣.注重教育科研 狠抓教育质量[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8(15):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