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和声学研究八十年(上)
被引量:
1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中,虽然广泛存在着各种多声部的组合方式与和声因素,但和声学作为一门有系统理论的音乐学科,则是从清代开始才逐渐由西方传入的.
作者
樊祖荫
出处
《人民音乐(评论)》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49,共4页
Peoples Music
关键词
和声学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学
萧友梅
多声部
音乐家
西洋
广泛
刊行
译述
分类号
J614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85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26
参考文献
5
1
方行.
《江苏民间音乐选集》简介[J]
.音乐研究,1960(1):103-103.
被引量:1
2
读者信箱[J]
.人民音乐,1960(3):40-40.
被引量:1
3
洪滔.
湖南通道侗族的民间音乐[J]
.音乐研究,1959(4):37-54.
被引量:3
4
江定仙.
学习和声学的几个问题[J]
.人民音乐,1954(1):48-50.
被引量:8
5
苏夏.
和声民族化的历史和现状[J]
.音乐研究,1981(3):27-43.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
22
1
伍国栋.
从荒芜走向繁茂——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四十年[J]
.中国音乐学,1991(3):4-12.
被引量:9
2
王安国.
从借鉴吸收到融汇化合——中国(大陆)当代作曲技术理论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2):1-8.
被引量:3
3
鲍元恺.
不是只有一条小路可通——在苏夏教授教学、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2):44-46.
被引量:3
4
刘莎.
1949-1965:民族乐器研究十七年[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23(2):28-33.
被引量:1
5
樊祖荫.
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J]
.音乐研究,2010(4):28-33.
被引量:6
6
颜胤盛.
谭小麟《小路》的多声技法运用研究[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30(1):68-72.
7
左云瑞.
线性思维下的动力与色彩——鲍元恺《炎黄风情》和声的深层结构[J]
.音乐研究,2013(1):57-70.
被引量:5
8
陈兴顺.
也谈苏夏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以钢琴组曲《黎族农村音乐素描》为例[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46-47.
9
于一丹.
回顾与展望——双钢琴在中国的发展[J]
.音乐生活,2014(1):90-92.
被引量:5
10
樊祖荫.
对马思聪和声技法的研究及认识[J]
.音乐研究,2017(2):5-16.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85
1
乔建中.
后集成时代的中国民间音乐——关于55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报告的报告(上)[J]
.中国音乐学,2010(3):57-62.
被引量:15
2
苏夏.
和声民族化的历史和现状[J]
.音乐研究,1981(3):27-43.
被引量:14
3
蒋一民.
关于我国音乐文化落后原因的探讨[J]
.音乐研究,1980(4):36-51.
被引量:28
4
桑桐.
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0(1):20-44.
被引量:60
5
沈知白.
中国音乐、诗歌与和声[J]
.音乐研究,1958(3):26-44.
被引量:11
6
樊祖荫.
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J]
.中国音乐,1996(2):26-28.
被引量:30
7
桑桐.
西方音乐中和声的应用、理论与教学的发展概述(一)[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1):52-57.
被引量:11
8
刘康华.
二十世纪和声的共同逻辑原理与分析方法——尤·霍洛波夫的理论与方法[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1):10-18.
被引量:23
9
王安国,王文.
国内出版的和声学专著、译著、论文目录索引(1914—1990)[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3):88-96.
被引量:1
10
陈聆群.
曾志忞——不应被遗忘的一位先辈音乐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3):44-48.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12
1
罗小平.
探究乐坛奇才成功之谜——赵宋光教授心理结构分析[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3):89-95.
被引量:2
2
王文韬,周帆.
高师和声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3(4):72-74.
被引量:1
3
范福芹.
魏扬钢琴组曲《汉字“心”之音》中的民族音响探究[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1):7-17.
被引量:1
4
姜之国.
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的五声性风格研究[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3):140-150.
被引量:9
5
欧阳平方.
扎根传统、耕耘多声、构建体系——樊祖荫先生学术研究理路及其当下意义[J]
.当代音乐,2019(10):1-7.
被引量:4
6
包德述.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民族化和声探索的创作实践与意义[J]
.音乐探索,2020(3):121-131.
7
彭程.
俄罗斯和声学派与中国和声体系[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4):38-49.
被引量:5
8
黄阳,张淑贞.
偏音一隅绽放华彩——评王小玲《中国民歌偏音技法研究》[J]
.戏剧之家,2022(7):55-57.
9
吴跃华.
徐日昇《律吕纂要》引进“和声学理论”了吗?[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41(3):53-58.
被引量:1
10
梁明恒.
管弦乐《那达慕序曲》多声部写作技法简论[J]
.中国民族博览,2023(14):111-114.
二级引证文献
26
1
刘绵绵.
高师音乐理论教学改革之多元文化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S3):178-180.
被引量:8
2
周颖.
对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7):111-113.
被引量:5
3
邢朔.
浅析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J]
.学周刊(中旬),2015(4):236-236.
被引量:1
4
欧阳平方.
弘扬治学理念 构建理论体系——“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暨樊祖荫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侧记[J]
.人民音乐,2020(4):62-64.
被引量:1
5
陈依恒.
音乐教育中钢琴即兴伴奏的现状及对策[J]
.大观(论坛),2020(7):50-52.
6
彭程.
俄罗斯和声学派与中国和声体系[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4):38-49.
被引量:5
7
陈彦池.
贾达群《交响舞乐·蝶舞传奇》泛五声性音高组织的运用[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0,39(4):74-79.
8
郑艳.
源于历史风格·基于音乐作品·融于技术理论——《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评析[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1,39(1):128-136.
9
程林.
王建民《第五二胡狂想曲》双特性三音列在结构中的纵横捭阖[J]
.中国音乐,2021(2):182-192.
被引量:1
10
周梦雨.
五声性调式的和声技法探究[J]
.艺术评鉴,2021(9):68-70.
1
万新华.
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J]
.艺术探索,2005,19(4):13-22.
被引量:2
2
李凌.
联抗十年祭[J]
.音乐研究,1998(1):5-8.
3
刘垣杉.
永恒的旋律——抗日战争歌曲译述[J]
.民族音乐,2006(1):74-75.
4
周作人译述古希腊戏剧的文化策略[J]
.戏剧艺术,2003(6):108-108.
5
缑梦媛.
常又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译介的奠基者[J]
.美术观察,2014(8):134-135.
6
陆詠.
由译述《罗刹》所引起的感想[J]
.中国音乐,1986(1):43-44.
7
李美燕.
汉传佛经中的“琉璃琴”初探——兼以云冈石窟第六窟“耶输陀罗入梦图”为例[J]
.艺术百家,2015,31(6):161-165.
被引量:2
8
高信.
刘枕青的《漫画概论》——《漫画书话》之二[J]
.长城,2001,0(3):142-144.
9
高信.
刘枕青的《漫画概论》 《漫画书话》之二[J]
.博览群书,1999,0(5):33-34.
被引量:1
10
郝松德.
鼓乐铿锵 声声动情——关于“打击乐”欣赏的教学思考[J]
.中国音乐教育,2011(10):12-14.
被引量:1
人民音乐(评论)
200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