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惑的历史理解力——《嬗变》对文学史研究的贡献与启示
被引量:2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0-143,共4页
Literary Review
同被引文献17
-
1李杨.“以晚清为方法”——与陈平原先生谈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晚清文学问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2):14-24. 被引量:15
-
2朱立元,叶易.评《文学原理·发展论》[J].文学评论,1991(6):139-143. 被引量:3
-
3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连载十)[J].鲁迅研究月刊,1994(11):39-49. 被引量:14
-
4张光芒.评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267-274. 被引量:1
-
5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3.
-
6余虹.晚清文学革命的两大现代性立场.文学前沿,2000,(1).
-
7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
8唐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问题[M]//现代文学讲演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7.
-
9章培恒.关于中国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J].复旦学报,2001⑵.
-
10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的重新评价[M]//王晓明.批评空间的开创.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 126.
-
1李怡.历史的意义与学术的魅力──读刘纳《嬗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1):271-276. 被引量:2
-
2田美丽.新历史小说:解构传统历史理解的写作[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1):119-122. 被引量:1
-
3徐安琪.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37-42. 被引量:1
-
4王卫平,支月竹.写得怎样:文学史写作的一种缺失[J].文艺评论,2007(1):25-29. 被引量:1
-
5毕树文.嬗变[J].草原,2000(1):27-33.
-
6陈福民.悖反的命运:资本当道时代如何思考文学[J].文艺争鸣,2015(12):98-99.
-
7陈墨,应雄.历史与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对话会侧记[J].文学评论,1988(2):52-57. 被引量:1
-
8东人.小小说二题[J].牡丹,2000(4):51-52.
-
9吴方.“历史理解”的悲剧性主题——《古船》管窥[J].当代作家评论,1988(1):18-24. 被引量:2
-
10李亚伟.从诗歌的历史理解诗歌的现实——答马铃薯兄弟问[J].上海文学,2009(9):82-8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