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研究述评
被引量:5
A Round- up Comment on the School of Xue Heng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1-290,共20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34
-
1谭桂林.评近年来对学衡派的重估倾向[J].鲁迅研究月刊,1997(2):3-7. 被引量:3
-
2马家骏.试论吴宓先生的戏曲[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4(2):153-156. 被引量:2
-
3苏光文.吴宓的“好梦”及其“难圆”──《学衡》存在期吴宓文化启蒙蓝图剖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2):40-57. 被引量:5
-
4张华.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6(1):14-16. 被引量:1
-
5徐传礼.关于学衡派和新青年派论争的再认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3):239-253. 被引量:5
-
6陈建中.关于吴宓的“三境”说[J].文学评论,1995(5):104-110. 被引量:5
-
7乐黛云.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J].中国文化,1989(1):132-136. 被引量:20
-
8李建中.试论《学衡》诸子的文化模式与历史命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92-97. 被引量:1
-
9魏建,贾振勇.“学衡派”再评价[J].文学评论,1995(4):29-35. 被引量:3
-
10赵连元.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J].学习与探索,1993(3):111-115.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24
-
1刘再复,林岗.“五四”文化革命与人的现代化[J].文艺研究,1988(3):40-54. 被引量:6
-
2林非.对“五四”启蒙与“文学革命”的反思[J].中州学刊,1989(3):3-9. 被引量:2
-
3陈金川.超越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J].中州学刊,1989(3):10-13. 被引量:2
-
4龚书铎.“五四”时期的反传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24-30. 被引量:3
-
5庞朴.以五四精神继承五四精神[J].文史哲,1989(3):15-17. 被引量:4
-
6颜炳罡.五四·新儒家·现代文化建构[J].文史哲,1989(3):39-44. 被引量:7
-
7李平生,刘京希.山东大学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学术讨论会纪要[J].文史哲,1989(3):82-86. 被引量:1
-
8立文.现代化的文化启蒙——“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历史反思[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1(3):10-17. 被引量:2
-
9葛剑雄.论新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政治机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1(3):27-31. 被引量:1
-
10王沪宁.新政治价值合理性的体认:以“五四”为中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1(3):32-36. 被引量:4
共引文献109
-
1杜骏飞,宗益祥.白璧德与新人文主义:一种传播学的遗产[J].新闻大学,2021(2):71-84. 被引量:2
-
2赵牧.两难处境,现实关怀——论张宝明的“五四”学及其人文忧思[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4):83-91.
-
3周逢琴.从学衡派看文化发展的方向[J].华章(初中读写),2007(9):182-182.
-
4蒋旭东.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9(11):47-51. 被引量:1
-
5陈建中.在阐释和模仿之间——兼评汪榕培教授的英译《诗经·关雎》[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39-42. 被引量:6
-
6朱双一.近年来台湾文学中的新人文主义倾向[J].台湾研究集刊,1995(Z1):160-166. 被引量:3
-
7门红丽.精神危机中的坚韧——浅析《吴宓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8):163-164. 被引量:1
-
8石小寒.同门异路:吴宓与梁实秋对白璧德的接受[J].学习与探索,2015(1):138-143.
-
9秦弓.论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50-159. 被引量:7
-
10韩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J].德州学院学报,2004,20(5):51-5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57
-
1张贺敏,曹艳红.鲁迅与学衡派[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6):6-12. 被引量:4
-
2蒋书丽.学衡派的道德价值[J].书屋,2004(11):11-14. 被引量:3
-
3李怡.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50-164. 被引量:36
-
4旷新年.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6):90-99. 被引量:11
-
5王桂妹,林红.对峙的意义:从理解《学衡》到反思五四文化激进主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5):156-159. 被引量:1
-
6罗惠缙.学衡派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及实践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10):125-128. 被引量:1
-
7蒋书丽.学衡派和新文化派的错位论争[J].人文杂志,2004(6):36-41. 被引量:7
-
8李相银.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99-102. 被引量:2
-
9高恒文.“学衡派”与20年代的国学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145-160. 被引量:2
-
10刘淑玲.吴宓与《大公报·文学副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4):75-93. 被引量:7
引证文献5
-
1殷杰.吴宓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4):78-83. 被引量:2
-
2魏宏伟,胡志敏.近五年来国内学衡派研究综述[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6):6-10.
-
3熊威.试论保守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二元互动——“学衡派”的历史意义[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4):277-277.
-
4肖志兵.林纾与“学衡派”之关系考证[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6,14(2):109-114.
-
5李楠.历史的回眸与当下的思索——沈卫威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成就[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4):87-92.
-
1周骏.孤寂的生命——解读吴宓的教学和爱情生活[J].世纪桥,2008(10):77-77. 被引量:1
-
2陈海鹰.《红楼梦》研究的流派、热点及其论争[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2(1):63-67.
-
3高媛媛.在学衡派对新诗的批判中探讨其自身得失[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3):93-96.
-
4曹而云.“学衡派”的甲子守望之路——文化保守主义的隔空对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82-86.
-
5陈歆耕.鲁迅的“批评家”身份[J].杂文选刊(下半月),2011,0(11):51-51.
-
6赵玉林.《百年闽诗》前言[J].政协天地,2004,0(8):51-52.
-
7周作人.国粹与欧化[J].杂文选刊,2010,0(7):52-52.
-
8刘美.陈铨1922年至1997年著译年表[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2):304-315.
-
9吴琳.析后殖民理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149-151.
-
10陈文新,江俊伟.从《湘君》与《学衡》的离合看刘永济的辞章家风范[J].文艺理论研究,2017(2):58-6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