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及其意蕴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2000年第4期37-41,共5页
Modern Philosophy
-
1陈来.简论儒学与中国文化[J].孔子学院,2014,0(6):44-47.
-
2林庆.论马克思新哲学实践功能的确立[J].学术探索,1999(3):21-23. 被引量:1
-
3杨晓波.哲人与“奶酪”——《沉思录》出版沉思[J].出版广角,2009(4):28-29.
-
4唐正东.超越个体性哲学原则:马克思哲学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标志[J].哲学研究,1998(6):38-44. 被引量:2
-
5邓晓芒.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J].学术月刊,2003,35(3):24-28. 被引量:8
-
6赵家祥.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演变[J].党政干部学刊,2011(4):3-9. 被引量:4
-
7张全胜.简析科恩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四种解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89-91. 被引量:1
-
8郑晓绵.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伦理思想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5(2):16-22. 被引量:2
-
9李刚.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J].才智,2011,0(30):179-179.
-
10纪晓光.何谓管理哲学[J].学理论,2016(6):7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