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第一次整合──在自由地追求中开创诗歌的新格局
被引量:1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00年第4期11-23,共13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参考文献5
-
1杨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选载][J].新文学史料,1994,0(1):141-152. 被引量:2
-
2孙晨.试论“创造诗派”[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7(3):57-63. 被引量:1
-
3卞之琳.新诗和西方诗[J]诗探索,1981(04).
-
4冯至.我读《女神》的时候[J]诗刊,1959(04).
-
5张光年.论郭沫若早期的诗[J]诗刊,1957(01).
同被引文献22
-
1吕家乡.内在律—郭沫若对新诗的重要贡献[J].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5,30(6):40-46. 被引量:3
-
2张林杰,龙泉明.郭沫若诗歌的象征主义[J].文艺争鸣,1998(4):25-30. 被引量:4
-
3魏建.创造社的价值: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补课[J].鲁迅研究月刊,1996(8):8-12. 被引量:4
-
4於可训.二十年代自由诗诗体流别略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1(1):27-34. 被引量:3
-
5吕家乡.中国现当代山水诗的语言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9(6):89-93. 被引量:1
-
6龙泉明.中国新诗第一个伟大的综合者——论郭沫若五四时期新诗创作的成就[J].社会科学辑刊,1996(4):138-147. 被引量:2
-
7李怡.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郭沫若诗歌的传统文化阐释[J].郭沫若学刊,1994(3):1-8. 被引量:3
-
8刘纳.旧形式的诱惑——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旧体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3):188-202. 被引量:29
-
9富治平.论《女神》中的虚词[J].郭沫若学刊,2004(4):59-64. 被引量:3
-
10袁忠岳.新诗诗体建设散想[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26-28. 被引量:2
-
1张宇宏.五四新诗与古典诗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24(5):78-84.
-
2汤羿,何周.“你好!公民”——“在地环保力量的整合者”之“绿色潇湘”[J].祖国,2013(1):41-43.
-
3王荣伟.“文艺流行”透视——《文艺社会学论稿》片断[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46-50.
-
4陈世东.主流文化与江湖文化的整合者——从吏人身份分析宋江形象[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8):198-201. 被引量:5
-
5李林荣.苍老的青春独白:诗潮新变三十年[J].社会科学论坛,2009(11):75-82.
-
6毛宣国,熊家良.生命的清流——尚建国诗集《蓝色的梦幻》读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7(3):67-71.
-
7郑松生.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 批评“崛起”的诗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54-61.
-
8艾明波.嘘,您听我说——致本栏读者朋友[J].新青年(珍情),1994,0(7):30-30.
-
990年代青年短诗潮有奖征文[J].新青年(珍情),1995,0(4):62-62.
-
1090年代青年短诗潮有奖征文[J].新青年(珍情),1994,0(4):6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