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00年第4期59-62,共4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82
-
1王春瑜.犹记风吹水上[J].北京观察,2000(4). 被引量:2
-
2丁东.为何只收一面之辞[J].北京观察,2000(6). 被引量:1
-
3林甘泉.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J].历史研究,1992(2):20-37. 被引量:3
-
4黄烈.郭沫若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影响[J].历史研究,1992(2):38-52. 被引量:2
-
5金景芳.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上)[J].历史研究,1979(2):48-57. 被引量:8
-
6侯绍庄.怎样理解郭沫若同志的古代史分期学说——兼评金景芳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J].历史研究,1979(8):42-55. 被引量:3
-
7侯外庐.深切悼念郭沫若同志[J].历史研究,1978(7):3-6. 被引量:5
-
8谷辅林.郭沫若的孔子研究[J].齐鲁学刊,1986(6):46-53. 被引量:2
-
9容庚.怀念郭沫若同志[J].学术研究,1978(4):12-13. 被引量:4
-
10夏鼐.郭沫若同志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卓越贡献——悼念郭沫若同志(1892—1978)[J].考古,1978(4):217-222. 被引量:11
-
1浩子.“狡猾”地活着[J].中国服装(北京),2000(4):16-16.
-
2李艺林.中国成功学——向贫穷宣战[J].成功(上),2000(11):23-25.
-
3成银生,刘丽军.世纪交替时期的培训视野[J].中国培训,1995(4):39-42.
-
4刘国民.加快培养领导者的战略思维能力[J].学习论坛,2001,17(1):47-48.
-
5潘红桃.语文教学应多借鉴人文传统[J].文学教育,2008(24):84-85.
-
6田艳.互联网与统计现代化[J].浙江统计,2003(7):35-37. 被引量:1
-
7王建平.一篇催人奋进的美文——李瑞环同志关于“时间”问题的讲话稿赏析[J].秘书工作,2000(6):30-31.
-
8胡凌虹.中华文化的走出国门与走入人心[J].上海采风,2014(2):20-29.
-
9郭齐勇.中国哲学资源与当代社会人生[J].探索与争鸣,1996(1):26-26.
-
10哈经雄.对高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几点认识[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3(6):97-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