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荒诞之感”到“死亡之思”——卡夫卡的“存在”之路
被引量:
1
全文增补中
导出
摘要
“存在”在卡夫卡那里具有了“信仰”的涵义 ,对他而言 ,“信仰”即“存在”。因此 ,他对信仰的追求也就是对存在的追问。在荒诞面前 ,卡夫卡选择了“自我”作为拯救之途的起点。从荒诞感出发 ,他进入了存在的“疼痛”中 :孤独之痛、伦理之痛、宗教之痛。最后 ,卡夫卡认为 ,真正的“天路历程”只能在自我的存在中才能展开 。
作者
赵山奎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43-47,共5页
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关键词
卡夫卡
荒诞感
拯救
“存在”
孤独
沉思
追问
信仰
“自我”
宗教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3
1
汪丁丁.
知识,为信仰留余地[J]
.读书,2000(2):40-47.
被引量:14
2
曾艳兵.
一个捏着生命痛处的寓言──解读卡夫卡[J]
.国外文学,1999(2):91-96.
被引量:13
3
(奥)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著,洪天富等.卡夫卡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共引文献
25
1
张艳,郭印.
尘世重压下的泣血挣扎——论卡夫卡《变形记》的创作动因[J]
.时代文学,2009(10):61-63.
被引量:1
2
郭印,张艳.
《变形记》的异化现象解析[J]
.作家,2010(14):64-65.
被引量:1
3
焦兰周.
惊恐与战栗——试论余华写作的叙事症候来源[J]
.作家,2008,0(6):4-5.
4
孙健灵.
佛教经济学论纲[J]
.佛学研究,2002(0):24-32.
被引量:5
5
朱宏宇.
从传统走向未来——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J]
.建筑师,2004(3):45-51.
被引量:16
6
赵丽兰.
浅论新世纪高校德育的有效进行[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6B):279-279.
被引量:1
7
方爱武.
生存与死亡的寓言诉指——余华与卡夫卡比较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6,28(3):156-162.
被引量:8
8
沈小强.
论大学共同价值观之信仰的培育[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5):74-76.
被引量:3
9
方卓君.
信仰浅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7):147-148.
10
王啸.
在教育中高扬人之尊严——为鲁洁先生80寿辰而作[J]
.中国教师,2010(7):28-32.
同被引文献
11
1
余虹.
在西方文明的转折点——论象征主义思潮[J]
.外国文学评论,1989(1):85-90.
被引量:10
2
勒内·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M].罗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
E·云格尔.死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55.
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5
高原.一部并未过时的杰作——《伊凡·伊里奇之死》[J].锦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6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Z].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余虹.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
加缪.加缪文集[Z].译林出版社,1999.
9
曾艳兵.面对死亡的沉思——论波伏瓦的《人都是要死的》[A],柳鸣九.“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
卡夫卡全集(5)[Z].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引证文献
1
1
赵山奎.
存在论视野中的《伊凡·伊里奇之死》[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116.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刘军.
生命的意义:《伊凡·伊里奇之死》赏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38-40.
2
岑园园.
从黑暗走向光明——《伊凡·伊里奇的死》中的死亡启示[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5):56-59.
3
高建华,周鑫.
从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看死亡中的重生[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4):62-65.
4
陈钰.
《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疾病隐喻[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5):66-70.
被引量:1
5
杨明明.
反思与跨越:中国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与阐释(2000-2021)[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33(5):49-59.
6
聂思沁.
托尔斯泰死亡书写的一致性与升华——以《三死》与《伊万·伊利奇之死》为例[J]
.文山学院学报,2019,32(1):73-78.
1
洪增流,姚学丽.
自我·故我·他人——谈索尔·贝娄的人物塑造[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3):38-43.
被引量:7
2
学诚法师.
忘了“我”[J]
.晚晴,2013,0(5):57-57.
3
轩袁祺.
论李健吾的印象鉴赏式文学批评[J]
.北方文学(下),2010(4):6-7.
4
黄宏信.
庄子的荒诞感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1):62-68.
5
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觉醒[J]
.文艺理论研究,1989(3):96-97.
6
李学军,董科志.
荒诞杂文漫议[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7(4):80-85.
7
杨胡宏.
《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J]
.文学教育(中),2015,0(8):39-39.
8
尹航.
艺术家的自我体现——读《饥饿艺术家》[J]
.艺术教育,2012(6):38-38.
9
梁凤莲.
意纳风情 笔写春秋——忠扬创作纵横谈[J]
.华文文学,1995(1):31-33.
10
蔡翔.
主体性的衰落[J]
.文艺争鸣,1994(6):52-59.
被引量:17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